吳昌碩篆刻硯銘精粹: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共19張圖片)
  • 18年11月13日 03:0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吳昌碩(1844-1927)是中國近現代藝術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勇於創新的海上畫派巨擎,他以極高的造詣,將中國文人畫中詩、書、畫、印的傳統結合得天衣無縫,達到“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氣魄”的藝術境界,被藝界公推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沉潛於刻印,曾自述“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其篆刻融浙皖兩派之長,參以鄧、吳、趙諸家而歸其本於秦、漢,達到了純樸渾厚,出神入化的藝術境地,上海吳昌碩紀念館近日以文圖呈現了吳昌碩自刻的篆刻硯銘精粹。

吳昌碩

吳昌碩《吳》

  是印為大師的自用印之一。昌碩先生在藝術上既繼承傳統,又敢於創新,歷代古璽印文佈局一般是下重上輕,而該印卻是左輕右重,突破了傳統佈局。“吳”字中“天”字之左筆看似與邊線相合,而實與邊線分開。該印雖小,僅僅一個字體飽滿“吳”字就佔據全部空間,氣勢雄厚,亦十分壯觀。大師的作品在粗獷中見精細,勇於落刀且大膽創新。

鮮鮮霜中菊 七十二歲

《鮮鮮霜中菊 》

  印文“鮮鮮霜中菊”朱文,作四字格局,結字雍容樸茂,拙中見巧,透出《石鼓》神彩。邊款:“一亭索刻,昌黎句,乙卯秋,老缶年七十有二”,誠為缶翁晚年精心為白龍山人王震所刻之力作。此印今藏於桐鄉君匋藝術院,曾兩次寓目,見刻畫雖淺,卻運刀凌厲多姿。

虛素

《虛素》

  “虛素”印側刻一座僧造像。其上部一橫中刻有“榻穿能坐,偈持無墮,易筋經法師傳我,老缶銘。”其印頂款,刻有“凡智與言,從虛素生,則無邪欲也。壬子立秋後三日,缶道人刻於扈。”在頂款文字中,對印面 “虛素”二字的含義作了闡述與申發。只有虛其心,方可得其智,只有樸素無華,則人品德行高尚,也是吳昌碩在藝術與為人上的座右銘,故刻石以自勉。

老夫無味已多時 七十九歲

《老夫無味已多時》吳昌碩 七十九歲時印

  此為吳昌碩老人晚歲親作之一。作品篆法圓融而雄健,佈局疏密參差,體勢自然,此印文字挪讓與穿插間用,使印文在一氣貫穿中別有掩映之趣,足見老人的巧思。行刀則轉運靈活,凸顯筆意鋒穎。缶翁晚年為人刻印漸少,但七十歲以後仍屢作自用印以抒發人生感懷。可見他“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的自述,確非虛言。

半倉 吳育之印 四十二歲

《半倉》《 吳育之印》 四十二歲作

  缶公為大兒吳育所刻。吳育,生於一八七三年,歿於一八八八年,終年十六歲。吳育少年時甚聰慧,缶公對其期望甚高。缶公因自號“老倉”故授其子別號為“半倉”,認為育兒才華已可及己一半。因時隔久遠,現吳育留下的存世作品已罕見,而昌碩先生的一方“莫鐵”印一側款遺留了吳育唯一存世的石佛造像印款,署款“無量壽佛吳育敬刻”,其構圖線條流暢,刀法熟練。

且飲墨瀋一升 六十六歲

且飲墨瀋一升 六十六歲

  “且飲墨瀋一升”印是吳昌碩先生於1909(己酉)年為好友閔詠翊所刻。墨瀋即墨水。《隋書禮儀志》記:“字有脫誤者,呼起席而立。書跡濫劣者,飲墨水一升。”原意是對字跡濫劣者的懲罰,就是罰飲墨水一升。後用於文人自謙語,即在受誇獎後自謙學問還不夠,還要多飲墨水之意。“且飲墨瀋一升”印是吳昌碩先生精典之作,此印在佈局上顯示了吳昌碩先生印面設計的博學。篆書飲字一般用“?”,而如以“且?”二字為一豎例和“墨瀋”二字一例為鄰,因四字橫筆多而會使印面沉悶。而昌碩先生大膽的吸收前人少有在印面上用“飲”字的先例(如丁敬,趙之琛)又將食下部二斜筆改為一長豎和二短橫,改橫氣為直流,再是字下部二側直筆幾乎貼二側邊,給印面留了大塊紅,與左側“一升”二字的大塊留紅遙相呼應,增加印面的靈動。左右例的豎向流動之氣更顯得印面中例“墨瀋”二字的泰山壓頂之穩重。

蕪青亭長

《蕪青亭長》

  昌碩先生自用印,為白文小印,側款:“蕪青亭余蕪園亭名也,蒼石吳俊。”印無年款,疑為先生三十五歲前作品。風格參漢,字體取篆隸之間,尤其“蕪”字取隸體明顯。印文佈局上下緊左右松,疏通了印面氣息。框線細如游絲,形直而曲。頂線底線更是若無實有作呈橫波狀,即顯印面之高古,又破“蕪”、“亭”二字橫線多而易生的呆滯。“蕪”字作隸體下部的四點及“長”字取漢篆,下部“己”取略圓勢給橫直線過多的印面帶來了輕鬆。

烏不為烏

《烏不為烏》

  《烏不為烏》一印,手法極其難排,“烏”字一大一小,“不”字縮短,卻留大塊紅底,深得漢白文的神髓,雍容華貴,無與倫比,點畫遒勁,斑駁處古色蒼茫。用刀推其極自然,毫無拘束,使人看後覺得很舒服,這種爐火純青的境地,誠然胸無萬卷書者絕不能做到。總之,吳昌碩的一生,在藝術上是一位領袖,作出了萬世師表的創新業績,不可多得。

得時者昌

《得時者昌》

  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出自《列子·說符》,可謂大師惜時如金,順乎潮流。此印以漢印筆法和石鼓文筆意有機結合,在印面效果上參入封泥,線條有強烈的厚重感和力度感,自然天成,渾厚蒼樸。章法上無刻意,信手拈來,如“者”字上部完全不對稱,四字留紅處可走馬,全印平穩。故能成為開印壇新風影響至今。

鐵齋外史

《鐵齋外史》

  吳昌碩的篆刻作品中,可以看到許多是受他的繪畫影響的。畫外求畫,印外求印,是先生藝術上的創新和智慧融合的結晶。實際上,他的詩、書、畫、印四者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他在繪畫中採用了繁簡對比、剛柔對比、疏密對比,空間橫豎對比。先生把以上藝術的對比,巧妙的運用於篆刻作品中,如“鐵齋外史”之印。此印以繁數筆劃的“鐵”字為先,其下以簡筆的“齋”字排列。其精典之處在於,以三組三角形的茅屋結構支撐,以達到力扛金鼎效果。“鐵”字之左,“外”字又是簡筆,“齋”字的豎式空間與其左側“史”字的橫體空間等一系列睿智的組合,造成生動的排列對比,使一方印章猶如一幅氣勢恢宏的田園美景,方寸之印達到了千象萬千的山水畫意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