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湖泗窯青釉瓜稜執壺(1張圖片)
  • 22年6月26日 23:0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我國陶瓷工藝發展到宋代,由於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又一個高峰期。其顯著特點是多了一些產品在造型、釉色、裝飾、工藝等方面相互模仿而大體相同的許多窯的群體窯系,陶瓷工藝幾乎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使我國窯瓷業得到極大發展。如定窯、磁州窯等白瓷諸窯系,鈞窯、耀州窯、龍泉窯等青瓷窯系,建窯、吉州窯、廣元窯、金鳳窯、塗山窯等黑瓷窯系,景德鎮窯、白捨窯、潮安窯、臨江窯、七里鎮窯、寧都窯、德化窯等青白瓷系等。其中,位於湖北武昌縣(今屬武漢江夏區)湖泗鄉及其周圍地區的湖泗窯,因當時地屬武昌而又稱“武昌窯”,是這一時期湖北地區的重要窯口,以燒造青白瓷為主,所燒造的瓷器品種較多,豐富多彩。 

  圖為一件宋代湖泗窯青釉瓜稜執壺,高21.5、口徑7.2、底徑7.4厘米。出土於江夏區湖泗窯址,現收藏於武漢博物館。這件器物撇口,長頸,瓜稜橢圓腹,圈足。頸腹一側附有長扁形帶狀執手,執手上端與器蓋邊緣各有一個用於繫帶的小環,腹部另一側附有微曲直流。通體施青釉,內施白釉,釉色均勻潤澤,亮麗可鑒。青白瓷全稱“青白釉瓷器”,另有影青、映青、隱青等別稱,是一種高鈣釉瓷器,釉中氧化鈣含量高達14.9%左右,遠遠高於一般白釉的10%。由於鈣含量高,在1300℃左右的高溫下燒成時,釉的流動性大,在刻劃花、印花等處釉聚積較厚,釉色呈湖水色顯青,釉薄處顯白,於是器物釉面呈現淺淡的青色和白色相間的優雅色調,故稱青白瓷。宋代,青白瓷很受社會各階層人士歡迎,尤其是在北宋中期風行全國,以景德鎮窯燒造的產品最為出名,青淡優雅,瑩縝如玉,各地窯址亦多有仿燒生產,以至於形成一個龐大的青白瓷窯系,湖泗窯即是其中的窯系之一。 

  湖泗窯址群分佈於武漢市江夏區南部的梁子湖和斧頭湖一帶,上世紀70年代始發現,因最早發現於湖泗鄉而得名“湖泗窯”,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這裡蘊藏著豐富的高嶺土製瓷原料,各窯址大多設在瀕湖近水的崗地上,這也是緣於當時湖北地區的水運便利,梁子湖、斧頭湖均與長江相通,有利於瓷器產品的外銷運輸。文物考古部門在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的範圍內,發現了145處窯業堆積,時間跨度從晚唐五代延續至元明時期,長達700餘年。據考古發現,湖泗窯以宋代為主,窯堆一般高約5米,最高的達9米,主要燒造民間常用瓷器,胎以灰白色為主,器型主要有壺、罐、碟、盤、碗等生活器皿。湖泗窯除了燒造青白瓷,還生產一種上化妝土的缸胎陶器,施米黃色釉。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古代窯址一直都不多見,尤其是宋代窯址極其罕見,湖泗窯址群的發現,填補了長期以來宋瓷研究中“湖北無瓷窯”的空白。湖泗窯規模較大,窯形奇特,武漢博物館“武漢古代歷史陳列”展廳根據歷史資料和考古發掘,對湖泗窯進行了場景復原。 

  這件青釉瓜稜執壺各部位準確對稱,執手銜接巧妙,流嘴美觀實用,圈足紮實穩固。胎質細密堅致,胎體敦實厚重,釉色晶瑩,白中泛青,聚釉處顯水青色,釉面勻淨,瑩潤如玉。器腹週身瓜稜紋自上而下,線條分明,凹凸有致,立體感強。整件器物造型端整,富有特色,光潤潔淨,瓷化程度高,實用美觀,不失為一件湖泗窯生產的宋代青白瓷的代表性產品。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