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雙耳鯢魚紋彩陶瓶(共2張圖片)
  • 17年10月4日 19:2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雙耳鯢魚紋彩陶瓶

雙耳鯢魚紋彩陶瓶

雙耳鯢魚紋彩陶瓶

雙耳鯢魚紋彩陶瓶(局部)

出生時代:新石器時代

出土地點:甘谷縣

珍藏單位:甘肅省博物館

雙耳鯢魚紋彩陶瓶,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晚期器物,1958年出土於天水市甘谷縣西坪遺址,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1996年9月,國家文物局館藏專家鑒定組將其定為國寶級文物。

雙耳鯢魚紋彩陶瓶高38.4厘米,口徑7厘米,底徑12厘米,泥質橙黃陶,深褐彩,小口,長頸,平底,頸部有堆繩紋一圈。彩陶瓶腹部兩側有對稱橋形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處用黑彩繪一條鯢魚,鯢魚臉部器官用圓、十字、橫線描繪,兩隻眼睛炯炯有神,酷似人形,生動可愛;頭扁圓,大口露牙,長條曲折身軀,兩側飾爪形紋,尾大而扁,體上有斑紋。身軀捲曲似在游動,兩隻前肢彷彿在支撐著身體,使頭昂起,鯢魚的頭與尾須自然相連,構圖簡單明瞭,線條奔放瀟灑。

雙耳鯢魚紋彩陶瓶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代表器物。仰韶文化是距今約7000~5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而得名。主要分佈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秦晉豫三省為核心的中原地區,以陝西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仰韶文化中期以廟底溝文化類型為代表,因首先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而得名。仰韶文化是農業文化,仰韶先民多在河邊生活,所描繪的動物紋樣主要是魚、蛙和鯢魚紋。瓶體上的圖案準確表現了鯢魚的特點,反映了遠古人類對生活觀察的細緻和藝術再現水平的高超。腹部彩繪有鯢魚紋的器物,在甘肅省天水石溝坪、武山傅家門均有發現,但在構圖和創意上,甘谷西坪的這一件有其獨到之處。

鯢魚,因為「聲如小兒啼」,所以又叫「娃娃魚」,在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都有分佈,但甘肅省只見於天水武都兩個地區,此瓶正好發現在這一範圍之內。遠古時期,中國的黃河流域生活著許多不同氏族的人群,他們結成較大的部落,在文化上互相影響,經濟上也有了一定的交流,但各自氏族仍然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性,並各有其信仰和崇拜。同半坡的人面魚紋一樣,這件彩陶瓶上的鯢魚圖案也是器物製作者信奉的神話形象。關於這件彩陶瓶上的動物形象,考古界也有爭論:一種意見認為紋案是娃娃魚的真實圖案;有專家分析人首蛇身的圖案是伏羲氏的形象;還有學者認為此圖為龍的原始圖形。但不論是何形象,這件彩陶都讓人們充分領略了彩陶的無窮魅力和幽遠意境。 (劉亞珩)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