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篆刻邊款初探
篆刻邊款的性質
內容提要:篆刻作品的邊款體現了作者的眾多素養,諸如歷史的、文化的、藝術的等等。篆刻的邊款與印面本身一樣具有藝術性與抒情性。在篆刻創作中,邊款不可忽略小視。
關鍵詞:篆刻 邊款 記事 抒情
篆刻的邊款又稱「印款」、「側款」、「旁款」或「印跋」、「邊跋」。它同書畫作品的題跋一樣,不僅是作品的一部分,還表示作者對完成作品的慎重和負責。只有印面而無印款,那麼這方作品不算完整;只有將印面與印款高度統一,這方作品才算完美。
在本文中,筆者拋棄款項、款式、款體等不說,只從邊款的性質方面加以論述,以求教於同道!
1、邊款的記事性
大家都知道,作為實用的秦漢印章是少有邊款的,那時的印人多為工匠,他們或以此謀生,或為皇家治印的小吏;或翻砂而鑄,或應急而鑿。再加上書寫者與治印者非一人,故少有款識。
隨著社會的變革和文字的演變,到了宋代,其官印多有邊款,系鑿字,以記述鑄造年月和監製單位,並定方向。特別是在印背上刻「上」字楷書,叫人一目瞭然,使用時不至於斜鈐、倒鈐,封建的官方的權威性、嚴肅性得以具體的保證。
明代以後,王冕首創花乳石刻印,將印章變成文人案頭把玩的藝術品。由實用的印章變為篆刻藝術,印側屬款之風遂開。這時的印章邊款多為二、三字,或加刻就年月、地點,或署治印者名號,或署索印者名號,邊款的記事性得以凸顯。篆刻的邊款藝術發展到清代中後期出現了一個頂峰。趙之謙、吳昌碩等一代大師將邊款的記事性質得以豐富。趙之謙在《績溪胡澍、川沙沈樹鏞、仁和魏錫曾、會稽趙之謙同時審定印》中跋曰:「余與亥甫以癸亥入都,沈均初先一年至。其年八月,稼孫復自閩來,四人者,皆癖嗜金石,奇賞疑析,晨夕無間。刻此以志一時之樂。同治二年九月九日,二金蝶堂雙鉤漢碑十種成,遂用之。」此邊款不僅道出了刻就此印的作用,而且記述了四人「入都」的時間、嗜好及道友之間的情誼,由此更加驗證了他們四人於京都共論金石,研究書印藝術的事實。
近現代印人不僅繼承了古代邊款的記事性質,而且在此基礎上有所發揚。如刻就印面釋文、個別入印文字的出處、作品的取法、創作背景等。
2、邊款的文學性
篆刻創作是一門藝術,文學創作也是一門藝術。篆刻作品的文學性質不僅體現在印面上,諸如健康優美的詩句及文辭所表現出的意境等,同時也表現在邊款創作上。邊款的文學性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融於記事與抒情之中的。這種款識少者幾十字,多者幾百字,或記述一件事情,或抒發一段感想,雜刻詩詞、論印文字、作品內容的出處、分析、理解等,以表示興致,抒發情懷,提出見解。趙之謙在為魏錫曾刻的《鉅鹿魏氏》印中跋曰:「古印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此意非我無人傳,此理捨君誰可言,君知說法刻不可,我亦刻時心手左,未見字畫先譏彈,責人豈料為己難。老輩風流忽衰歇,彫蟲不為小技絕,浙皖兩宗可數人,丁黃鄧蔣巴胡陳(曼生)。揚州尚存吳熙載,窮客南中年老大,我惜賴君有書印,入都更覺沈均初。石交多有嗜痂癖,偏我操刀竟不割,送君惟有說吾徒,行路難忘錢及朱。」這是一首七古《贈別》詩,共一百四十字,刻在該印的四側。趙之謙在此首論印詩中論述了筆與墨、刀與石及篆刻藝術的興衰問題,將篆刻的文學性質推向了一個高峰,讀之朗朗上口。與其說是論印詩,不如說是印學論文。
3、邊款的抒情性
篆刻邊款的抒情性是通過以下兩方面體現出來的,即款文和刀法。趙之謙在《餐經養年》印款中記述了以下文字:「同治三年上元甲子正月十有六日,佛弟子趙之謙為亡妻范敬玉、亡女蕙榛造像一軀,願苦厄悉除,往生淨土者。」這方印四面魏書邊款,頂端的佛像都是由趙之謙手書手繪後,由其弟子錢式代刻而成。款文不僅記敘了治印的時間、起因,而且寄托了自己喪妻失女的哀思,把悲痛之情化作篆刻創作,入空門而並未「六根清淨」,一個活脫脫的有情人。吳昌碩在《明月前身》印中記述了夢中亡妻「示形」之事,與趙之謙《餐經養年》印款有異曲同工之理,懷念之情溢於言表,化作戛戛刀石聲。
以刀書情雖不可直觀,但雙刀所作邊款端莊厚重,透露出作者的著意刻畫的心理;單刀所作的邊款痛快淋漓,佈局章法隨意自然,有一氣呵成、一瀉千里的氣勢。不同的款體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盡相同:楷、隸、篆
顯得靜穆、儒雅、心平氣和; 行、草顯得酣暢、淋漓,激情迸發。
4、邊款的裝飾性
邊款的裝飾性有以下類型:
1、印紐紋飾拓於邊款之中。有的紋飾是印石中本來就有的,如各種紐飾。有的是刻款者著意刻畫,如各種薄意。
2、款文上面的幾何紋飾。這種幾何紋飾多位作者刻意安排,一般為仿漢磚、鏡銘上的紋飾。如「S」形、「米」形、「凸」形等等。
3、款文中的界格紋飾。如前面所說的《餐經養年》印款,每格一字,橫有列,豎有行,猶如一部縮小的魏碑拓片。界格的使用使款面緊湊團結、章法森嚴。
4、以畫像入款的紋飾。有的刻一幅山水畫,如白描,又如精緻的版畫。有的以人物或動物入款,如吳昌碩《明月前身》印款中刻一款款而來的少婦。趙之謙《餐經養年》印款中刻了佛龕中盤腿打坐的觀音,一副普度眾生相。在《仁和魏錫曾稼孫之印》的款上,刻一「走馬角抵戲」的圖像。圖像上下又刻有文字,把書、畫、印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大大地豐富了篆刻邊款的藝術形式和內容。
總之,邊款作為篆刻藝術的一部分,必須在篆刻創作的重要位置。只有深入傳統,不斷實踐,才能創作出優秀的邊款。(來自:繼之的之)
再閱讀:
初探篆刻邊款的技法問題
(作者:核查中)
常聽人說「善書者不擇筆」,高人自有高招,如同武俠小說裡頭武功深者摘片樹葉就能當暗器,甚至隔山打牛連兵器都不需要了。記得《吉舟印話》中,吉舟石開先生言其一支山馬筆,用得順手,「千金不易」,足見絕頂高手講究擇筆。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秦漢人在不足1cm寬的竹簡上寫出精美的漢字,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古人毛筆的精良。劣筆只適合用來刷漿糊。
寫小楷,對筆特挑剔,多用狼毫、紫毫或兼毫,筆鋒尖挺是基本要求。寫意國畫對筆的要求低些,畫家關注的是墨與顏料的質量,黃賓虹雅集作畫可以用別人準備的筆,但一般會帶上自己備好的墨,因為賓翁對墨有特殊要求。
篆刻用刀也是琳琅滿目,印人也各自有自己的偏好。刀不同,作品風格則各異。黃牧甫追求無一筆不光潔,所用刻刀薄刃鋒利。當代徐正濂先生與黃類似,從印面效果,彷彿看到徐先生手持的刻刀,寒光逼人。而吳昌碩篆刻,圓渾厚樸,據說其用鐵釘作印,與用刀無異。刀刃的寬與窄、厚與薄,刀鋒的利與鈍,都對線條效果的形成產生直接影響。印人多不「亮刀」,此中還是暗含了一些玄機的。
圖一
篆刻的邊款就像書畫作品需要題字落款那樣,它是藝術整體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自文彭,何震以來。篆刻藝術已遠遠超越了先秦兩漢官私印的範疇,發展為文人,藝術家們馳騁的天地。不但內容廣泛,取材擴展了,形式也多姿多彩了。特別是創作跟文學金石學結上緣。作品除署款以示鄭重外,有關篆刻藝術的一些問題,有時不得不在印面之外酌作必要的陳述,使受印者或獲觀者能夠瞭解創作這方印章的藝術旨趣。有些精擅書畫和詩文的篆刻家便借此展其所長顯露一番。這樣一來,邊款藝術便愈形發展,我們看到的一些印章,印面文字不多,但陽文邊款文字卻逾其數倍,不無喧賓奪主的味道。比如趙之謙有一方印章「飧經養年」他在印章的四面除造像一區之外,用漢代始平公的字體多文字的邊款使印章更為生動,(見附圖)可見邊款在篆刻家的地位是何其重要。
一、邊款的內容:
邊款的內容是沒有一定程式的,只要把要說的話、文字順暢,言簡意賅的表達出來就是了。
1、單款:單款就是僅刻作者姓名(字號)或籍貫、年月、地點、年齡。
2、雙款:除署名外,加上受印者的名字,稱呼,有些還添上「教正」「指謬」之類的客氣話,怎樣答辭才合適,還是要彼此的份際關係來確定。
3、敘事:敘事有的是作者的自述,而較多的是記以贈人。如:記述石材的來龍去脈,或印文的創作心得闡述等。
4、論氣:在邊款中對所做的印章做文字上、藝術上的說明,這種情況很常見,不論長短,他都反映了作者的自身素養和學識。
5、跋語:一般都是後人所作,也有受印者所作,這種情況可視為邊款的異例。如後鑒定其真偽所作之款文,獲印者在觀之其章興奮之餘有感而記之,當然這些刻者都是高人。
二、邊款的書體與圖像大概有如下幾點:
l、明末期象文彭、何震等人多用行書或楷書,以文彭為代表的是行書雙刀法而鐫刻之。先用毛筆在印面上書寫好,然再按字之輪廓而為之,如行雲流水。以何震為代表的是單刀楷書法,勁利而斬釘截鐵,行款參差錯落,另饒韻味。還有一提是蘇宣,更為特別以單刀之法鐫刻草書邊款,真是有縱橫飛逸之氣也。
2、清初至咸豐年間,以丁敬、黃易為代表的都以自己書法風格入印,因此古拗中有雅麗之致,文鼎柔媚秀巧。
3、同治之後有大師趙之謙卓犖之才,把邊款藝術推上了巔峰,創造了以陽文作邊款,並配以漢畫像,北魏造像等形式。他的楷書邊款,早年與浙派相近,大概在三十歲左右開始在書法上追宗北魏龍門的碑刻之風,所以邊款的筆勢結字也形成了自文、何以來嶄新的形體。浙派橫劃左輕右重,呈長三角形的樣子,然趙之謙在處理時左端略加觸刻,即成逆筆而起北魏書法之勢,從這方面來看,受前人隸書邊款的啟迪。但又加之楷正之風,道是全新之面貌。
4、近代篆刻家由於自己廣博積古,在印側邊款中以鐵筆遍臨甲骨,兩周銅器銘文,漢魏北朝碑刻、竹木簡牘等,逐步形成與邊款無異,他廣搜博采的新尚藝術形式,是應該肯定的。
圖
三、邊款的刻法:
l、楷書:楷書的基本筆劃是:點、橫、豎、撇、捺、勾。形狀雖然各有方法,但主要還是以長短斜正的三角形來表現,凡掌握了刻刀刻石的方向及輕重變化後,就可以運用自如。
《點》刀向左上斜,以右下角切入石中即呈。如刀向左下斜,以右上刀角切入石中,即呈夕。只要稍變方向,就可以刻成許多形狀的點。
《橫》刀口平橫,刀角在右邊用力切下,即成長三角形如的樣子,略如與字起筆較輕,收筆較重之形。欲表示逆筆而起,就在的尖角之處稍切一下,便成的形狀了。
《豎》刀口豎放,刀角在上端用力切下,即呈上粗下細的豎劃之形百,
《撇》用刀略同豎劃,只是斜而朝左面,
《捺》多以長三角點為之,如作出鋒,在下加切一刀便可。
《勾》在豎劃末端,加切一刀即成。基本方法大概如此,但行刀習慣有三種方式:
A、以石就鋒法,傳說此法是丁敬使用的。黃易曾說過:「丁敬刻邊款時是不書而刻的,用刀之法是握刀不動,以石轉動來配合運力的需要,所以一字之成不必旋轉多次,其行刀次序與筆順無異。
B、以鋒就石法,這是前法的改良,據說趙之謙即用此法,印石不動,以手和刀的靈活轉動來配合刻制。
C、先橫後豎法。為了使筆勢統一、運氣較直,很多篆刻家都採用了此法,先刻橫劃,次刻豎劃再加撇、捺、點的刻法,但刻時要注意預留待刻筆畫的位置,在用刀時沖刀、切刀皆可。
2、隸書:刻隸書邊款時,橫劃皆由右邊切下而向左推刀。如要表現「蠶頭」,其法略加楷書橫劃逆筆的起首,只要稍加觸刻即成。「雁尾」也要酌情補刀,橫劃要注意弧度適中,才能表現隸書的體態,不宜陡直。了把橫劃刻好,也有人用「先橫後豎法」,甚至把印石橫置起來刻,對於彎與勾和波磔,用要表現出漢隸的道遒凝煉來。
3、篆書:刻篆書邊款,略加單刀白文印,多用沖刀以鐵筆之法鐫刻之,但一定要注意表現用筆的轉折和輕重變化。
4、草書:草書的邊款通常用單刀法。很多篆刻家的刻刀都是自製的,有的用圓桿磨四面鋒或方桿磨三面鋒為之。握刀就像執鋼筆一樣流利自然,用刀韌中帶勁,線條游刃有餘,深淺得適。但也有一些篆刻用的是雙刀法,就是先在印側面將所用內容書形寫好,然後隨著筆勢以平口刀鐫刻之。
5、幾點參考意見:
A、先將印石的四側在刻邊款之前必須打磨光整,否則刻出的線條很難達到清爽利落。為便於鐫刻是看清楚行刀,可先用墨汁將印側塗黑,這樣刻刀時效果就可一目瞭然。
B、刻邊款時是先寫墨稿好,還是在石上不書而刻好?似乎各有利弊,如先寫墨稿這樣預計字數,防止錯字,安排間架章法都有好處,初學者尤覺此法需要。對精熟此道者而言,看法不同:他們認為筆不如刀,把稿寫了,有時反覺氣散,因此刻時絕不能像筆那樣寫,用刀時往往比用筆更為精確和天趣,但趙之謙的朱文邊款都是先書後刻。
C、為了邊款的字體有神氣,刻時要以拔山舉鼎之力,才能波磔昭然,不必顧慮筆劃的破碎,有時破碎一點筆劃方覺古拙完整,有筆斷意連或筆不到而意到處,千萬勿亂補刀,補了就覺窒凝而氣勢不貫了。
D、款字的好壞,與平時書法基礎有關,要想刻好款字就得認真學習書法,但兩者並不等同,因邊款用的是刀不是筆,能夠多臨古人或現代名家的邊款,吸取所長,不無好處。
四、邊款的位置:
l、素面:凡素面的,在印的左面(即蓋印時的自己面對一方的左側)。刻兩面的,先起於印的前面(即向自己的那面),而終於左面。刻三面的,是起於右面終於左。刻四面的,是始於後面終於左側。刻五面的最後終於頂面。
2、凡印有鈕的,先要根據印鈕的向背定其前後左右,如瓦鈕、鼻鈕、座壇鈕有穿帶孔的,定為左右而,如是動物鈕之類,凡尾巴處定為前面。
3、凡印章刻有薄意之雕的圖景或花紋,一定要酌情處理不可大意。一般在不影響圖案的情況下字宜小宜少。當然在不破壞畫面的情況下,能配合圖景,如像繪畫那樣題邊款更為上乘。(見附圖1)
五、現代邊款之創新:
l、工整印章之邊款:工整印章主要以圓細朱文為主,白文以小鉥漢官印為主。朱文印面鐵線游刃,婀娜多姿,白文是端儀泰然,拙中見情。所以在刻邊款時多以隸、篆,正書而為之,再加篆刻家個人的素質學養方才自成一氣。
2、工兼寫之邊款:凡工兼寫的篆刻家在書法與文字的修養上都有一定的底蘊,邊款的風格創意自然與印面正文相得益彰。不管是在印面上追求秦風漢韻,或者是楚簡,漢晉文字,都要從字體、刀法上面追求一致,這樣才能融為一體自成天趣。
3、大寫意的邊款:首先我們要知道大寫意的印章不是現代才開創出來的,而是源遠流長的。但它的發展之快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所逐步形成的一種新體式。當然它也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如西方的畢加索、梵高,東方的日本所謂前衛派之影響,都在章法布白上不受傳統約束。只要求造形,驚兀險絕,過目不忘,達到返璞歸真之效果才心悅矣,實際上這類圖案在中國遠古時期的陶器、石器上都有類似的圖案。綜上所述,中國的印章是祖國傳統文化大花園中一枝獨樹的旗幟,而邊款的地位是印章中不可缺少的和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裡我把近年來治印的理念和一些想法與初探寫出來供同仁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