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赭釉多足辟雍硯(1張圖片)
  • 23年6月25日 13:4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硯台是文房四寶之一,作為研墨工具的硯,至遲在秦漢時期就已普遍使用,有大量出土的漢硯為證,且均為石硯。三國兩晉時期,陶瓷質地的硯台開始出現,數量上迅速超越石硯,直到隋唐時期瓷硯都是硯台的主流。兩宋以後,以端硯、歙硯為代表的石硯再次崛起,重新取代瓷硯。縱觀中國硯史,經歷了“石硯—瓷硯—石硯”的演進過程。本文介紹安徽博物院文房四寶展廳內展出的一件赭釉多足瓷硯。 

  這件赭釉多足瓷硯(見圖):通高6.5、口徑15、底徑18厘米,1952年安徽省無為縣嚴家橋出土。硯呈圓形,硯面微凸,外圍凹陷形成一周水槽,作為蓄墨的硯池,硯身下置21個排列緊湊的蹄形足,足與足間分開,但足底相連形成圈足。硯面不施釉、漏胎。硯身、硯池均施釉,釉色赭紅,積釉處顏色深,接近黑色。 

  多足瓷硯是在兩晉時期三足瓷硯基礎上發展而來,形狀皆呈圓形。南北朝時期的陶瓷硯出現五足、六足甚至十二足、十四足。隋唐時期繼續發展,多足硯足數最多可達二十餘足,本文這件赭釉多足瓷硯,硯足就多達二十一足。

  南北朝中晚期開始,多足瓷硯硯面凸起,外圍凹陷形成一周水槽,隋唐延續這一形制。從功能上講,凸起的硯面用於研墨,周圍凹槽則用於蓄墨。這一形制的硯,古人已為其命名,曰“辟雍硯”。如宋人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說:“圓如盤,而中隆起,水環之者,謂之辟雍硯。”此記載將辟雍的形制講得很清楚。米芾《硯史》中記載:“蓋古硯皆心凹,後稍正平,未有凸者。始自侍讀學士唐彥猷作紅絲辟雍硯,心高凸。至作馬蹄樣,亦心高凸。”這大體符合漢唐時期硯形的演變情況。 

  那麼,“辟雍”為何意呢?漢代班固《白虎通》記載:“辟者,璧也。像璧圓又以法尺,於雍水側,像教化流行也。”實際上,辟雍是周代貴族子弟讀書的學校,校址選在璧圓形的高地上,周圍有雍水環繞。而辟雍硯硯面正如璧圓形之高地,凹下的硯池正如環繞的雍水。形似,寓意也好,辟雍仍先秦名士學習之所,辟雍硯則為隋唐文人文房用具。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這件赭釉多足辟雍硯的時代原來鑒定為隋代,但也可做進一步討論。關於辟雍硯的時代及流變情況,上海博物館華慈祥在《中國古硯》一書中,統計了全國各地19座隋唐紀年墓出土的22方辟雍硯,其中最早為隋開皇七年(587),最遲為唐天寶年間(750年前後)。並分析指出“隋代出現的足與足之間相連而成的圈足辟雍硯在唐代逐漸消失,而鏤空帶狀圈足和足下有托座的辟雍硯則較為多見。”那麼,這件赭釉多足辟雍硯21足之間均鏤空分開,足底連成圈足,即所謂鏤空帶狀圈足,這顯然更接近於唐代風格。另外,從釉色看,中唐以後的安徽本地皖南窯場多有燒造這類赭紅色釉陶瓷器,隋代安徽皖北及周邊省份的窯場則基本只燒造青釉瓷器。這也是筆者認為這件赭釉多足辟雍硯應定為唐代的重要原因。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