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第一代筆人」趙左(1張圖片)
  • 20年10月5日 17:0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大畫家董其昌,由於權高位重,書畫及鑒賞之造詣,可尊國朝一流,登門求字索畫之徒自然不在少數。這樣一來,可攪擾了董大人作書品畫的雅興,為使府邸清靜無擾,常常將府門緊閉謝客。向董索畫之人,有不少是同僚高官,若全一棍子打死不寫不畫,也恐遭人閒語,想到席下有不少畫技精湛的入室弟子,為避一些人上門索畫糾纏,時常請他們為自己代筆寫字作畫。這其中,趙左便是董其昌最為得意的畫中代筆人之一。 

  趙左(1573—1644),字文度,左一作佐,諸生,上海松江人,“松江派”山水畫領袖。喜遊歷,能詩善書通畫,活躍於萬曆、崇禎期。胸積腹笥,曾游京訪友,一首《秋草詩》名震京城,人呼為“趙秋草”。他的藝術才華,頗受著名詩人畫家顧正誼(字仲方,號亭林,上海松江人)賞識,並舉薦其從學於名畫家宋旭(字初暘,號石門,浙江湖州人,後徙居松江,精山水,師法沈石田,畫風雄勁古拙,筆墨幽藪沉厚,被推為“松江派”鼻祖)。趙左得宋旭之筆墨親授,深具古法,畫風內含大進。 

  由於當時涉外有年,售畫所得之資,並無多少結餘,加之布衣一身,曾一度陷入貧困。所幸,其繪畫藝術才情及生活困境,得董其昌相知相助,收為入室弟子。董宗五代宋元繪畫之本,府中庋藏歷代名家字畫雄富,一般世間泛泛之品,決不入董老法眼。趙左得幸師事董其昌,常侍奉恩師左右。董是位嗜古為宗的繪畫大家,認為“學畫者起點要高,要能識得古人筆墨真氣,這種真氣之法,就是要讓筆墨胎入骨髓,此方得古法真趣!”董其昌的尊古思想,則深深影響了學生趙左。老師的“畫債高築”,讓他常常無暇顧及左右。這樣一來,趙左就完完全全成了老師的“鐵桿代筆人”。 

  那麼,我們從各大收藏機構所存留趙左的山水筆墨來看,趙左的筆墨內涵,的確功力不凡,能入古人繪畫之妙境。朱竹垞曾云:“董文敏疲於應酬,每倩趙文度及雪公代筆,親為書款。”董其昌雖身居高位,然骨子裡還依舊是文人。由於平素俗務太多,寫字畫畫本是餘事,現今倒成了主題正事。如果畫得太應酬,也會招來閒言碎語。好在趙左的代筆水平能讓老師放心。學者姜紹書也寫道:“與董思白為翰墨友,流傳董跡,頗有出文度手者。”這位藏書家、書畫鑒賞家都作如是說。看來,要想能真正得到一幅董其昌真跡,看來收藏者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從另一方面反映出,董其昌的書畫真品,在當時想得到,都是比較難的,更何況現在。實際上,真能得到趙左的“代筆”畫作,也不失為一件美事。因為,這畫中都有董老的潤色筆墨和落款鈐印。若無高超的甄辨眼光,那絕對是要被打眼的。 

  我們常說:古代畫家心平如鏡,認為“代筆”是一門高超的繪畫藝術,是藝術家內涵修養的真實體現。首先要聲明它不同於一般坊間劣質的字畫仿品,“代筆”畫家內心沒有功利性,更沒有要去害人的一線動機,只求認真領悟,畫出神韻便可。而一般無筆無墨的字畫仿品,由於仿者不諳古代優秀畫作的筆墨內含,內心缺少藝術綜合修養,下筆粗俗少境,是很難駕馭畫中筆墨之真諦的。 

  本文就來欣賞一幅趙左的《山水圖》(見圖)。作品紙本,尺寸67.1×35厘米,現藏於吉林博物院。整幅構圖,筆致緊密,清潤無塵,平夷中凸顯險峻。小橋流水,隱逸著高士溪山訪友歸來的愉悅心情。世評其“善烘染,林間古樹刻畫滲透。山石層次疊復,筆墨靈潤,亦有精能入妙之境。”此老一生工於繪畫,仿古畫尤甚,少自家風範。雖筆墨多“代筆”董老畫作,然筆墨功力與董相比,略顯單薄,究其原因,乃董之書法功力太厚,此乃趙之筆墨所不逮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