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制硯大師陳端友作品賞(共4張圖片)
  • 23年4月21日 10:3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陳端友浮雕九龜荷葉形端硯

  華夏的制硯史從清代發展至今,其形制、雕琢更為豐富多樣,成為了集繪畫、書法、詩文、雕刻於一體的文房珍品,並步入到中國制硯史的高峰期。這期間湧現出諸多制硯高手,如“清代制硯第一人”顧二娘、“清初江南第一者”王岫君、“近現代最傑出的制硯大師”陳端友等。其中陳端友大師的制硯,體現了近現代硯雕的文人意趣、審美追求和藝術風格。他一生制硯的精品俱為館藏,當中上海博物館還珍藏有大師的35方制硯佳作。

圖2 陳端友制古泉端硯

圖3 陳端友刻竹節端硯

圖4 陳端友制甜瓜端硯

  陳端友(1892—1959),名介,字介持,江蘇常熟王市人。他出身貧寒,少年喪父,由他的伯父推薦往揚州“問古齋”碑帖店為學徒。其師張太平是蘇州雕刻碑帖和石硯的行家。1912年他隨師遷至上海,七個月後張太平去世,其子將店舖交與陳端友經營;不諳經營之道的陳端友勉力維持,五年後關門停業。1917年冬起,陳端友便在家中制硯,後參加“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結識了吳昌碩、熊松泉、商笙伯、賀天健、張石國等書畫名家,並求學於任伯年之子任堇。與書畫家的往來提高了陳端友的藝術修養,使他能吸取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手法,在硯雕中體現出繪畫的藝術境界。 

  由於閉門制硯難以謀生,大約從1935年起,陳端友受中醫名家余伯陶之聘,為其制硯。解除生計之憂的陳端友,全身心投入到硯的創作中,這期間所制的硯皆為陳氏硯雕中的精品,尤以竹節、古錢、鏡硯、蟬硯等為代表作。1949年以後,陳端友曾任上海文史館館員、華東藝術專科學校工藝研究員,著名的九龜硯便是在此期間完成。1953年九龜硯參加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引起轟動,併入選圖錄。 

  如圖1這件陳端友浮雕九龜荷葉形端硯,長17.7、寬15.6、高3.2厘米。硯作隨形老坑端石,色青偏紫,質剛而柔,純淨緻密,堅實細膩。整硯融線雕、鏤雕、透雕、微雕、浮雕、深淺雕為一體,滿工琢成。硯面(背)琢12幅荷葉,開張啟合、殘枯捲縮、柄梗剝蝕、徑脈蟲蛀,分別呈折疊形、圓盾形、半圓形、扇面形,姿態各異,惟妙惟肖,圍合成荷塘;尤其那殘荷從硯面直雕到硯背,無語地告知人們前生今世,大有“殘荷臥水知秋意”之感。更有意趣的是墨堂以蕉葉白、魚腦凍、青花、火捺花紋映襯荷池,面、背鐫刻9只大小不一的靈龜各顯其態,或佇立荷葉探頭張望、或爬行荷葉上覓食、或躲藏葉下靜靜小憩、或爬越坡尋友、或探身殘葉凝聽。墨池沿雕飾3只淡定自若的小田螺,池旁立雕一隻小螺觸角著池,戲誘靈龜窺視。細賞硯背,荷池新葉茁出,生機盎然,小葉似浮萍,老葉舒如傘、卷如蓋,密密匝匝的蕨類、綠藻布塘大半,兩束荷花相並盛開,幾筆蘆荻點綴風韻,一小龜浮曳水紋暢遊。好一幅殘荷晚秋圖,給人無窮的遐思:殘荷的生命輪迴,將大自然神話鐫刻於世,晾曬在天地人間。 

  清代中晚期,乾嘉學派風行文壇,這是一門講究訓詁考據的經學派系。以金石學考證古代歷史、文獻、器物等,是乾嘉學派的重要理論基礎。金石學的盛行,引導了文人研究古物,摹刻金石、瓦券、泉幣、古鏡之風日盛。此風之流傳延至清末民國,大師亦有此作。如圖2這件陳端友制古泉端硯,長19、寬16、高3.5厘米。硯身為一堆方出土的古錢,只在中間琢出硯堂,以留其用。古錢或銹蝕殘破,或粘連疊壓,或錢文清晰,摹寫出土之物無出其右。硯左下側某件古錢上刻“常熟陳端友制”款,旁有“詞硯齋藏”方形印。大師除此古泉端硯外,另有一件古泉硯以及吉金硯和鏡硯等,都是摹寫古物,反映了時代風尚。 

  圖3所示為陳端友刻竹節端硯,逕15.2—16.3、厚3.3厘米。硯身為一段橫向砍下的竹根,截面稍作琢磨為硯面,背面則蟲蛀斑斑,傷痕纍纍,側面的竹皮也已乾枯開裂,頗有殘破之象。其硯盒也做成竹根狀,下部根須叢生,宛如天成。將此一節竹形硯置於竹根盒或取出,其過程與結果皆妙趣橫生。有“常熟陳端友制”長方印。 

  陳端友大師制硯,一是習慣於採用通雕滿刻形式,二是樂於擇取生活中的真實物品作題材,三是技藝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施展。如圖4所示這件陳端友制甜瓜端硯,長17.5、 寬11.3、 厚3.5厘米。一個甜瓜,有籐、有葉,取它的半邊能形成一硯嗎?大師能!葉實在雕刻得“平庸”,他用心了。籐實在雕琢得“粗糙”,他處理了。瓜的正面,下部有呵裂開的痕紋,那紋、條狀橫在甜瓜上,的確不夠美觀。但,一是它真實,這樣的裂紋,真實的南瓜、絲瓜、甜瓜上時有;二是它精巧,或許刻這樣的橫紋其實是不得已,這道痕紋本是硯石上的一條橫線、一道石病,因為橫在那太有礙觀瞻,所以才有了這樣的逼真處理,這樣的返璞歸真。 

  縱觀以上四件上海博物館藏陳端友大師制硯佳作,讀者可感知其藝術靈感來自他的生活實踐和歷史感悟。無論海天旭日,還是螺、蟬、魚、龜,大師無不仔細觀察體會,生動還原;古鼎古鏡,也再現出古物的精神。讀者還可感知大師極其擅長把握自然物體的細微之處,被鋸後竹節的糙面、銹蝕殘破的古錢、池塘戲水的九龜等,一塊塊頑石在他的刀下卻演化成了充滿靈氣的生物。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