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宮廷畫家李在《萱花圖》(1張圖片)
  • 21年6月2日 01:0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代宮廷畫家李在,字以政,號一齋,莆田人。《明畫錄》謂李在“精工山水,細潤者宗敦熙,豪邁者宗馬(遠)夏(圭),人物氣韻生動,名傾一時。”他的畫風屬於浙派,畫法多效古人,但仿古而不泥古,融匯貫通,自成風格。現藏於淮安市博物館的《萱花圖》(見圖),是李在存世作品中唯一的一幅花鳥畫。 

  《萱花圖》中一枝向右上方斜伸,逸筆瀟灑,蒼勁有力;根部葉片以濃墨闊筆而寫,或偃或俯,搖曳多姿,率性豪放,生動而有神韻;莖梢數朵萱花以淡墨細筆勾點,或盛開怒放,或含苞待放,端莊秀麗,清雅溫馨,既描繪出花卉嫵媚柔美之態,又展現其生機盎然的內在生命力。由於長期埋於地下,畫的顏色有些脫落,但仍不失氣韻生動,形象鮮活,似有一縷縷清香徐徐飄來。畫面左上角題七絕一首:“簾卷薰風夏日長,花含鵠嘴近高堂,筵前介壽雙親樂,顏色輝輝映綵裳。”落款“莆田李在為鄭儀寫”。下鈐白文“自家意思”“海天秋月”二印。這幅畫作於1982年4月在江蘇淮安市淮安區城東郊閘口村的一座明代墓葬中發掘,墓主人是明代書畫收藏家王鎮。經當時徐邦達等文物專家鑒定,為李在真跡無疑。 

  從該畫所繪之萱花和題詩看,是為讚頌母親而作。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把萱花比喻成“母親花”。《詩經·衛風·伯兮》曰:“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朱熹註:“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諼草即萱草,又稱“忘憂草”;北堂代表母親。“北堂幽暗,可以種萱。”表達了兒子遠行對母親的思念之情。西漢名將李陵和使節蘇武被困匈奴,蘇武返漢,李陵在送行宴上悲喜交集,感慨萬千,作《李陵贈蘇武別詩》曰:“親人隨風散,歷歷如流星。三萍離不結,思心獨屏營。願得萱草枝,以解飢渴情。”身在異邦,有家不能回,有國不能歸,但願得到一枝萱草,以解思念祖國、思念親人之情。唐代詩人孟郊命運坎坷,連續兩年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在46歲那年,再次赴京城趕考,在臨行前夜,睡夢中醒來的孟郊看到母親還在燈下一針一線為自己縫補明天遠行要穿的衣服,他淚眼婆娑,有感而發,寫下《遊子》詩:“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