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畫——被文物工作者鑒定為戰國到漢代時期(共2張圖片)
  • 25年7月22日 11:2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巖畫——被文物工作者鑒定為戰國到漢代時期

新發現的巖畫

新發現的巖畫

酒泉市肅北縣文物工作人員再次在大黑溝巖畫點以北約2公里處發現大量巖畫。根據所刻制的方法、內容及自然風蝕等情況分析,和首次發現的大黑溝巖畫屬同一年代,時代為戰國至漢代。

能夠辨認清楚的巖畫有60餘幅

?

這次發現的巖畫分佈凌亂,共發現11處,14組,單體畫面60多幅,都能夠辨認清楚。畫面多採用凹刻和凸刻形式,大部分刻畫在避風向陽的山坳、陡峭的花崗岩和石灰岩上,主要有駱駝、鹿、馬、老虎、獵犬、野牛、狼、北山羊等內容。

?

大黑溝巖畫是河西地區遊牧民族的文化遺存,是瞭解河西走廊西段古代遊牧民族歷史的重要形象資料。記者瞭解到,位於肅北縣城東約40公里處的大黑溝巖畫點,綿延3.5公里,分佈位置高低不一,最高處距地面100多米,最低處距地面兩三米。

?

肅北巖畫形成於春秋、戰國至西漢期間

?

截至目前,文物工作者先後在肅北縣境內發現50多處巖畫,其中比較集中的巖畫群有7處,主要分佈在境內祁連山北麓和馬鬃山一帶的大黑溝、七個驢溝、野牛溝、灰灣子、老道乎都格和紅柳溝,被文物部門劃分為70多組,單體畫面至少360多幅。

?

肅北縣境內的巖畫形成於春秋、戰國至西漢期間,最晚的巖刻畫也形成於隋「開皇」年間。肅北巖畫是古代遊牧民族生活、文化的見證,為研究古代居於河西走廊的西戎、羌族、月氏、烏孫等古代西域遊牧民族的社會生活與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資料。這些巖畫處在深山絕壁上,長期「藏在深閨人不識」,保存得比較完好,大部分畫面內容線條分明,形象生動,反映的生活和文化場景讓人一目瞭然。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