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牡丹梅花紋提梁銀盤(共3張圖片)
  • 17年3月10日 23:4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銀作為貴金屬,不但具有亮麗的天然色彩,同時硬度適中,延展性強,因此在歷代都是作為工藝品、裝飾品的良好材料。我國銀器製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時代更迭中保留了特有的文化脈絡和文化符號,擁有豐富的銀器式樣和紋飾。

圖2

圖3

  這件清代廣東外銷銀器——牡丹梅花紋提梁盤(圖1),直徑約18厘米,提梁展開後高約15厘米,重約140克。此提梁盤工藝精湛,採用捶打工藝,牡丹與梅花紋樣分列兩端,且盤口為梅花隨形(圖2)。提梁盤底部(圖3)銘刻有“廣記”“盛”及“SILVER”字樣,品相完好。從銘刻字樣來看,“廣記”和“盛”是清代廣州外銷銀器商戶常用標記,用以體現對工藝品技術的保障;而富有西方特色的“SILVER”則是標記銀器用料和成色信譽背書。 

  晚清時期,廣東外銷銀器已經達到了頂峰,概因廣東銀器工藝精湛卻價格低廉,同時“十三行”行會組織具有高質高效的特點,能夠快速吸引西方消費者的需求。大體而言,廣東銀器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完全西方樣式,包括紋飾和造型借鑒和模仿西方日常銀器而定制,或者按照西方客人的要求而製作,這類主要包括西方日常使用的實用器和陳設器等;其二則是具有東方特色的銘文和紋飾,整體上按照中國傳統銀器工藝而製作,主要滿足西方客人紀念之用。明清時期,我國銀器工藝品是單向流動的,並非是西方銀器沒有進入到中國,而是西方銀器風格和紋飾並不符合中國士紳階層的口味,同時價格昂貴,因此並不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即便是受到西方風氣影響的開明家庭,在銀器的使用和陳設中,也是選擇廣東各大商行和銀樓仿製的西方銀器。 

  晚清時期廣東之所以成為銀器外銷的重鎮,是因在歷史上嶺南地區便是中國銀器製作工藝上比較突出的一個地域。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上百件金銀器物可以看出,這些具有嶺南特色的銀盒、銀杯等,採用了鑄、壓、錘打、抽絲、鑲嵌等工藝,技法精湛,工藝精美,體現了西漢南越國時期廣東金銀器製造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從唐代起,廣東金銀器製作開始獨領風騷,進入迅速發展時期,此地製作的金銀器皿成為嶺南地方官員向皇宮大內進貢的重要代表性物品。這個時期的廣東銀器帶有鮮明的波斯風格,因為唐代有大量的波斯商人活躍在廣州,因此嶺南的本土文化加上外來文化的交融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這為後來廣州金銀器製作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明清時期,因為銀器作為比較名貴的工藝品,比瓷器更為稀缺,同時在實際應用上,使用銀器是西方貴族體現自身階層和文化的傳統,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外國商人通過行商乃至銀器鋪訂購的銀器,紀念品均多於日用品。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