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府瓷的來歷
  • 19年1月20日 19:3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樞府瓷的來歷,樞府瓷又稱卵白釉——釉呈失透狀,色白微青,好似鵝卵色澤,故名,元代景德鎮窯始燒,元代軍事機關樞密院在景德鎮訂燒的卵白釉瓷,在印花花卉間印有對稱的“樞府”二字款,卵白釉瓷延燒到明初。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樞府瓷的來歷。

到元代瓷器,人們自然會想到元代青花,實際上,元代創燒的卵白釉瓷也是 朝廷定燒的一種高檔瓷器,在當時極富盛名。卵白釉是在宋代景德鎮青白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狀,頗似鴨蛋殼色,故稱之為“卵白釉”,卵白釉深受元代朝廷的喜愛,常命景德鎮窯燒製供官府使用,“有命則供,否則止”,傳世品以元代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定燒的卵白釉瓷為多見,樞密院定燒瓷在盤、碗器的紋飾中印有“樞”、“府”二字,故卵白釉又稱之為“樞府”釉。

在元朝制瓷工藝取得許多成就當中,樞府釉瓷器是其中的一種。樞府釉瓷就是一種介於白釉或青白釉色調的瓷器,它與一般玻璃釉白瓷和青白瓷最大的不同是,一般白瓷和青白瓷上的玻璃釉是一覽無餘的透明釉,樞府釉溫潤而不透明,由於釉色類似鴨蛋殼,故人們又稱為卵白釉瓷。稱這種瓷器為“樞府”釉,主要是生活在元朝和明初的曹昭,在洪武時期寫的《格古要論》一書,該書《古饒器》條中說:“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高。”曹昭是看到了印花中有字樣的瓷器而寫的。後人相沿成襲將此器稱為樞府釉瓷。曹昭根據所見實物而給予相應的稱謂沒有錯。而清人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將其專門列為一個條目,稱為“樞府釉”則沒有根據。一則考古工作者歷年來的考古調查和發掘至今沒有發現專門燒樞府瓷的窯址,二則“樞府”是院的簡稱。它的職能絕對不能去管景德鎮的一種瓷器燒製的作坊,樞密院更不可能到景德鎮去辦窯。樞密院這個機構歷史很早,唐朝代宗李豫時期就開設樞密使,由宦官管理,主要接受臣僚的表奏。到五代時期的後梁設置崇政院,後唐改設樞密院。宋代繼續有樞密院,權力很大,成為最高國務機構,重大軍事行動、邊防要塞、民兵、軍馬、對外交涉的外交事務都由它管,與中書省平起平坐,稱為“二府”。遼代管理兵部衙門稱“北樞密使”,管理吏部的衙門稱為“南樞密院”,管理漢人地區兵馬大事的稱為“漢樞密院”。元代樞密院主要掌管軍事機密、邊防、軍隊調遣、武官陞遷及宮廷禁衛等事務,秩從一品。藍浦說:“元之進御器,民所供造者,有命則陶,土必細白膩,質尚薄。式多小足印花,亦有戧金五花者;其大足器則瑩素。又有高足碗,蒲唇弄弦等碟、馬蹄盤、耍盂各名式。器內皆作‘樞府’字號,當時亦仿造,然所貢者俱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非民窯可逮。”專門燒樞府瓷的單獨的樞府窯是不存在的,但從眾多樞府類型的卵白釉瓷器分析,景德鎮生產樞府釉瓷器是浮梁瓷局管轄下的官窯作坊,生產多種產品,其中就包括樞府釉瓷。“有命則陶”說明這種官窯不是常年生產,上面有令下來就開窯生產,可燒製宮廷用瓷,如瓷印有“太禧”字樣的瓷器,是為元代皇宮太禧宗禋院專燒製的。有“樞府”字樣器是為樞密院燒製的,還有為其他官府燒製的。品質優秀,“千中選十,百中選一”,官府挑選以後才在民間銷售。民辦瓷窯作坊也有仿製,所以樞府釉瓷器下來不少。

以上就是關於“樞府瓷的來歷”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