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欣賞和收藏當代藝術(1張圖片)
  • 16年12月29日 19:5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不論是蔡國強的天梯還是光怪陸離的波普藝術,當代藝術已漸漸融入我們的生活,亂花漸欲迷人眼。然而,當代藝術雖然迷人,卻普遍不易被欣賞和看懂,作為普通人,我們該如何欣賞和收藏當代藝術?有什麼訣竅嗎?

我們該如何欣賞和收藏當代藝術

談及「當代藝術展覽普遍看不懂」的現象時,我們首先需要研究「當代藝術」的歷史,比如20世紀藝術大師作品之間的聯繫,尋找現當代藝術的源頭。

比如,塞尚畫中的筆觸後來影響了賈斯培·瓊斯(JasperJohns),如果沒有塞尚把筆觸提到那樣高的位置,就不會有瓊斯那樣的繪畫。後來瓊斯繪畫中的國旗,又啟發了弗蘭克·斯特拉(FrankStella)畫條紋……一直延續下去。同時,塞尚還影響了很多人,包括勃拉克、畢加索等。再比如,莫奈晚年由於得了眼疾,他畫的睡蓮局部變得非常抽像,湊近看簡直就是一團筆觸。然而,也正是有這樣的畫才有了美國抽像表現主義。可以說,莫奈啟發了他們,後來有了德·庫寧(WillemDeKooning)這樣的大師。從法國影響到美國,有了抽像主義藝術,之後又有了冷抽像……

說到底,塞尚依舊是瞭解所有當代藝術之前的關鍵。現在看塞尚的作品,並不是為了研究後印象派,而是為了研究今天的藝術是怎樣來的。

近幾年來,國內時常湧現各個國際當代藝術家的展覽,五花八門,這些展覽當然也很好,但關於20世紀藝術這樣的源流展卻幾乎消失了。而在國外,甚至是鄰國日本,依舊有很多野獸派、印象派,甚至是維也納分離派的展覽。

如果觀眾在國內能更多地看到過去100年的藝術發展脈絡,那麼久而久之,就能具備理解今天當代藝術的一部分審美。哪些作品可能是從何而來,哪些作品在未來可以站住腳跟,觀眾自己就會有分析的線索,也就能有更深的欣賞途徑。

安迪·沃霍爾曾經拍帝國大廈拍了八個小時,當時很多人都看不懂,就有人問:「你拍八個小時都不動,有什麼意思呢?太枯燥了。」安迪·沃霍爾回答說你看帝國大廈不動,而我看時間是動的,光影是動的。這就是觀念攝影,是有文本性的,他的作品就是觀念與文本的展現。或者說,安迪·沃霍爾是受了莫奈的啟發。因為莫奈畫同一座教堂畫了那麼多遍,他畫的實際上並不是教堂,而是色彩、光影,他的草垛畫也是。

還有觀念藝術最典型的約瑟夫·科蘇斯(JosephKosuth)的三把椅子,其實是從埃捨爾來的。埃捨爾曾經畫過三個球,一個是透明的球、一個白色大理石的球、一個鏡面的球,反光的球反射物體,白色的球是一個存在,透明的球透出周圍的一切,而球並沒有變。科蘇斯的椅子跟埃捨爾完全一樣,而埃捨爾當時並沒有觀念的概念。這樣的藝術啟發了後來各種觀念藝術的誕生,這是藝術的一種接力。

當代藝術已經發展得極為綜合,我們看不懂一件作品,很有可能是因為不熟知藝術家作品中包含的那部分文化和知識。其實,各種看似毫無關聯、五花八門的冷門知識,有天會成為看懂當代藝術的敲門磚。

日本當代著名華裔藝術家、建築及藝術評論家方振寧舉過一個例子:博伊斯(JosephBeuys)的藝術也許看起來很難懂,但是假如你之前對薩滿文化有過閱讀,涉獵過薩滿教和東北鄂溫克族的書,那麼你就可以理解博伊斯的藝術了。薩滿人曾經救過博伊斯,所以他的藝術中有著薩滿的文化。

博伊斯的藝術可能有點偏門,但是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旅行、閱讀、知識的積累與看展覽是可以相互啟發的,興趣的廣泛對欣賞和理解藝術也會有很大幫助。

在當代藝術蓬勃發展的歐洲,很多新的觀念意識如潮水般湧來,對於不瞭解什麼是當代藝術的朋友,我們可以先做一個小科普。

當代藝術的定義不只存在於時間上,我們還可以從一種新的藝術形態意識角度來認識「當代藝術」,在法國,「當代藝術」這個名詞廣泛應用,其概念範圍更加限定於指示藝術家的美學實踐和作品完成;以及對不同藝術領域界限的打破和相互介入的藝術,同樣是打破了現代藝術和古典藝術界限的藝術。歐洲英國皇家大學哲學研究中心的皮特,在一次講座中提出,1960年代波普藝術的興起是真正和現代藝術斷裂的標誌。正是波普藝術,觀念藝術,激浪派,偶發藝術和影像藝術,多個藝術流派共同發展著當代藝術。

說起當代藝術就不能不提到實驗藝術的先驅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他提出的「現成品」概念引發了「什麼是藝術?」的爭議;為之後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提出「人人都是藝術家」奠定了基礎。遺憾的是,作為普通人如果沒有當代藝術修養的積累,沒有大段附在作品旁邊的解釋,是否還能理解感受到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本質?

因此,當我們作為一名觀眾,為了理解當代藝術作品,需要做一些功課。比如不僅僅是觀看展覽中的作品主體,而且要觀察作品和其周圍的場景環境,瞭解作品的年代,敘事背景,藝術家的創作動機等。站在藝術家的角度試圖去理解,因為創作一件作品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比如美學,哲學,政治,社會和個人經歷等因素。因為任何時代的藝術家都需要收集各種信息作為創作素材,再以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視角進行挑選整合,最後創造出藝術作品,這個實踐的過程深刻印證了「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道理」。

最後,我們還要以個人的角度去體會分析作品,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如同在內心中和藝術家進行交流對話。久而久之,我們也可以養成思考沉澱的好習慣,欣賞水平和能力也會相應提高。當然,這會是一個漫長的修煉過程。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