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的用途及其如何鑒定
  • 23年3月23日 06:1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玉石被人們發現和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實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少量的玉石器出現,特別是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的玉器,代表了中國史前玉器製作的最高成就。現就玉器中的玉璧談談它的淵源、用途及其如何鑒定。

在未談到璧的具體情況之前,不妨先將有關璧的民間故事敘述一下:一則是在我國春秋時,楚人卞和,一次在山中得一塊璞玉,獻給歷王,王使玉工辨識,說是石頭,以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之罪斷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之下,文王派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誑。”文王命人剖璞,果得寶玉。故稱之為“和氏璧”。另一則是戰國時,趙惠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時秦強趙弱,趙王惟恐給了璧,得不到城,藺相如自願奉璧前往,他說,“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後來藺相如至秦獻璧,見秦王無意償城,就設法取回原璧,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後用“還璧歸趙”典故比喻物歸原主。又有人有饋贈,不受而還之曰璧,如璧謝、璧還、敬璧等等。

所謂璧,《爾雅·釋器》指出:“肉倍好,謂之璧。”邢禹疏:“肉,邊也,好,孔也,邊大倍於孔者名璧。”把璧的形制講得十分清楚,即璧呈扁圓形,中心有一圓孔,與此器近似的還有玉瑗,玉環,三者的名稱,由中心的圓孔大小來決定,大孔者為瑗,小孔者為璧。孔徑與玉質部分邊沿相等者為環。對於它的淵源發展,說法不一,歸納不外乎有這幾種意見:一種認為璧源於環,首先是一種裝飾品;一種認為璧源於人們對日月神崇拜的宇宙觀而演繹形成的。筆者認為不管是源於環或是受到日月圓形的影響也好,追本溯源地分析,璧的形成應該說是與人們的形象思維有著密切的關係。所謂形象思維,指的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裡形成的反映,特別是進入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使玉和玉器有了神靈和迷信的色彩,成為人們權力的標誌和等級制度的象徵,享用圭、璋、琮、璧等禮器,以顯示貴族的身份、豪富。《周禮·考工記》載:“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說明王者用玉的嚴格規定。另外還以玉祭祀祖先,人死後還要以玉陪葬,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墓葬中,一般都有玉璧陪葬的習慣,這說明墓主都有一定身份。正如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談到印第安人財產觀念時指出:“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都已成為已死的所有者的陪葬品,以供他在幽冥中繼續使用。”這一點在殷墟婦好墓以及1972年陝西鳳翔南指揮鄉秦墓出土兩件大型玉璧(一件直徑19厘米,另一件直徑29.7厘米)就可以得到證實。

至於談到玉璧的用途,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認為它是祭祀天地的禮器,《周禮·春官》云:“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有的認為它是古代權力的標誌和等級制度的象徵。另外還把璧、琮、圭、璋、珙、琥等稱之為“六瑞”和“六器”,這些都是史書上的說法;有的認為它是一種裝飾品,因為它的製作精緻,美觀大方,適宜人們佩飾,這也有一定道理;再有的認為它是陪葬品,因為在許多古代墓葬裡出土過大量玉璧,如1982年江蘇草鞋山198號墓前和武進縣寺墩墓葬的第三號墓裡出土了100多件器物,其中絕大部分是玉器,璧琮就佔有五、六十件之多,同時在《周禮·春官》裡也有“駔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斂屍”的記載,充分說明古人以玉器斂屍的事實。除此之外還有的認為,璧還有一種特殊的用途,即作為一種信物,傳達某一種特殊的信息。

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反絕以環。”說的是古時進行國事訪問時,用璧表達相見之禮,在各國交往時,也往往用璧作為瑞信,既表示祝賀吉祥,同時又是一種憑信。

究竟如何鑒定古代的玉璧?筆者在實踐中的粗淺體會:一般來說早期玉璧的特徵,即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璧的形態、應樸質無紋飾、多素面,而且肉好之比例無定制;到春秋戰國時期,玉璧開始出現有紋飾的淺浮雕,常見的有谷紋、璃紋、鳥紋、龍紋、虎紋、勾連紋等,很少素面;兩漢時期的玉璧製作規整,紋飾繁褥,而且有多層次紋飾來裝飾璧面的特點,典型的有弦紋、谷紋、獸紋、蒲紋、臥蠶紋等紋飾組合在璧面上,自漢以後,玉璧便逐漸少了,人們也不太崇尚。

總之,玉璧由於它本身具有玉質的內在美、工藝美、歷史美、紋飾美、意蘊美等特點,故歷來受到收藏愛好者的青睞。

以上信息由古董台灣提供,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