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郭熙《窠石平遠圖》(共4張圖片)
  • 19年8月25日 22:5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窠石平遠圖;年代:宋;作者:郭熙;現狀:北京故宮博物院;尺寸:120.8 x 167.7 cm;材質:絹本 設色。

宋代郭熙所繪《窠石平遠圖》為其晚年巨幅畫作,描繪的是北方深秋田野清幽遼闊的景色。作品中近景為寒林秋樹窠石清溪,遠方山巒隱隱可見,作品的上部空曠,展現出一派秋高氣爽的優美風光。此圖取「平遠」法,憑縱深的空間距離,以呈現開闊的畫面。

圖中所繪在深秋之中的曠野上,一條曲折的小河分割平坡,坡旁有幾塊圓形巨石立於水中,而坡上則樹木密集,多枯樹虯枝,形似「蟹爪」。郭熙將這種帶有北宋山水畫標識意義的圓曲堅挺的線條美發揮到了極致。圖左有小字落款:「窠石平遠,元豐戊午(1078)年郭熙畫」,可佐證為其晚年的作品。

每日讀一畫|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

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

這副作品與郭熙另一幅《早春圖》相比,《早春圖》之「蟹爪枝」姿態單一而疏落,此圖較多變化,或樹身虯曲,細枝向下,籐蔓纏身;或樹身挺直,細枝向上,密集而錯落,爽利堅挺,顯現其晚年筆墨愈益老辣放縱。而樹葉或闊筆漬點,或細筆雙勾,又填以赭紅,映襯秋色,這在郭熙傳世作品中也不多見。窠石依然以粗筆勾廓,以破筆似「卷雲」掃出大致結構,淡墨渲染,形似「鬼臉」。遠山也只是略加勾皴,比之《早春圖》似更簡潔,更注重淡墨的層層渲染,益增清幽曠遠之感。

每日讀一畫|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

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局部

此圖自題《窠石平遠》,而中國山水畫的「三遠」取景法,正是郭熙始創。從圖中看,一派平曠的原野,著重畫近景的坡、石、水流、叢樹,只在右邊畫一座不高的遠山,畫面的上半部幾乎不著筆墨,正適以烘托秋景的空曠蕭瑟。何謂「平遠」?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闡述:「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平遠之色,有明有晦……平遠之意沖融,而飄飄渺渺……平遠者沖淡。」也就是說,「平遠法」重在描畫近山、近景,淡化中景,而以遠山相烘托。與「高遠法」——「自山下而仰山顛」的適於營造山勢的巍峨、險峻,但也容易讓人感覺壓抑、沉重相比較,「平遠法」旨在營造情景的平淡、空曠、幽遠、清寂,這似乎正合了士人追逐的詩意。難怪蘇東坡在《題郭熙秋山平遠圖》詩中感慨道:「木落騷人已怨秋,不堪平遠發詩愁。」

每日讀一畫|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

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局部

《窠石平遠圖》畫的是北方的深秋。從對比觀察中,他體會到「西北之山多渾厚」,「其山多堆阜,盤礡而連延,不斷於千里之外,介丘有頂而迤邐,拔萃於四逵之野。」畫中的窠石和遠山正體現了這些特點。窠石用卷雲皴法,以表現北方山水的渾厚和盤礡,是郭熙的創造。

每日讀一畫|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

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局部

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淨而如妝」,「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畫中沒有蕭瑟和悲涼,從構圖的氣勢,用筆的利爽,給人以肅穆、莊重、清神的美感。特別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鮮,不激不怒,且清且淺,與歷歷的窠石相聯繫,給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覺。這一深秋景色富於神韻,是一般畫家難以察覺和表現得出的。

【作者簡介】

郭熙(約1000-約1090年),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東)人。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於方外,以畫聞名。熙寧元年召入畫院,後任翰林待詔直長。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卷雲的皴筆,後人稱為「卷雲皴」。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雄健,水墨明潔。早年風格較工巧,晚年轉為雄壯,常於巨幛高壁作長松喬木,曲溪斷崖,峰巒秀拔,境界雄闊而又靈動飄渺。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