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合聚圖》:雍乾時期的頌聖之作(共4張圖片)
  • 19年8月24日 09:4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圖1至圖4是清代雍正、乾隆時期出現的一種瓷畫,畫面呈少見的幾何形狀。這種瓷畫是否有深遂的畫意呢?當然是有的。本文就來對這種圖詳細剖析一下。

圖2

圖3

圖4

  要讀懂這種瓷畫,需要先看懂它的結構特點。以圖1為例,瓷畫的結構,其實由虛實兩部分組成:虛擬的部分是圖中央的五個小黑點,表示聚在一起的五顆星,可分離出來先放在一邊;再觀察剩下的部分,那其實是一件古代玉器的造型,稱“四圭有邸”。所以,全圖應該是一件“四圭有邸”玉器與天空中五顆星的組合。 

  關於“四圭有邸”,《周禮·春官·典瑞》曰:“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唐六典》卷二十二亦云:“祀日、月以圭邸。”可見,“四圭有邸”是古代用於祭祀日、月的一種禮器。 

  漢代鄭玄為《周禮·春官·典瑞》提到的“四圭有邸”作注,引另一位經學家鄭司農的觀點說:“於中央為璧,圭著其四面,一玉俱成。”意思是說,“四圭有邸”是由一個圓形的璧和四面四個尖頂的圭組合而成的禮器,而且是用一塊玉製成的一件整體性器物。圖1至圖4正是這樣的禮器造型。 

  “四圭有邸”的造型,唐朝的經學家賈公彥亦曾作疏云:“中央為璧形,亦肉倍好為之,四面琢各出一圭。”(《周禮·考工記·玉人》)文中“肉”指玉璧的邊;“好”指玉璧中間的孔,所謂“肉倍好”,即玉璧的邊比中間的孔大一倍。圖1至圖4也是大致如此。 

  我們再來看瓷畫“四圭有邸”禮器上的紋樣。最外一圈回形紋是一種裝飾,未必有特殊的意義。回形紋裡面有一條如波浪般五起五落的線(圖1、2),也有的波浪線畫得如同花瓣(圖3、4)。在線的裡外分別有規律地分佈著五個小黑點,它們是有象徵意義的。在波浪線裡面的五個小黑點,代表的是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而線外的五個小黑點則代表五行星之外的其他星辰。這樣的紋樣,與這種禮器的“禮天”功能是呼應的。 

  在“四圭有邸”中,金、木、水、火、土五星等距均衡分佈,這不光是為了美觀,更是有其天象上的深意。在中國古代,金、木、水、火、土五行星是被觀察得最多的星體。《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等認為:五星運行緩急得宜,星與星之間相處和諧分佈均衡,預示著“年谷豐昌”,天下太平。五星運行發生“凌犯”,即相互靠得太近,或者與月亮、其他星辰靠得太近,是一種不吉利的天象,預示著國內外要發生戰爭或者出現饑荒等災害。 

  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古代原本另有正式的星名,分別是:“歲星”(木星)、“熒惑”(火星)、“填星”(土星)、“太白”(金星)、“辰星”(水星)。《漢書·天文志》曾詳細說過五星之間的“凌犯”及產生的後果: 

  “凡五星,歲與填合則為內亂,與辰合則為變謀而更事,與熒惑合則為饑,為旱,與太白合則為白衣之會,為水。太白在南,歲在北,名曰牝牡,年谷大孰。太白在北,歲在南,年或有或亡。熒惑與太白合則為喪,不可舉事用兵;與填合則為憂,主孽卿;與辰合則為北軍,用兵舉事大敗。填與辰合則將有覆軍下師;與太白合則為疾,為內兵。辰與太白合則為變謀,為兵憂。凡歲、熒惑、填、太白四星與辰鬥,皆為戰,兵不在外,皆為內亂。” 

  瓷畫“四圭有邸”上的紋樣,將五星等距排列,線外的其他星辰也排列有序,可見是一種寓意吉祥的裝飾方法。 

  再來看中央五星的含義。中央五星也是指歲、熒惑、填、太白、辰這五顆星,把它們放在一起表示它們相聚,稱“五星聚”或“五星合聚”。用“四圭有邸”觀察天象,看到“五星聚”,表示出現了另一種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天象。《漢書·天文志》云: 

  “凡五星所聚宿,其國王天下:從歲以義,從熒惑以禮,從填以重,從太白以兵,從辰以法。以法者,以法致天下也。……五星若合,是謂易行:有德受慶,改立王者,掩有四方,子孫蕃昌;亡德受罰,離其國家,滅其宗廟,百姓離去,被滿四方。五星皆大,其事亦大;皆小,其事亦小也。” 

  可見,漢代時“五星聚”有兩種天象意義:一是五星在天上所聚的方位預示著地面對應的國將“王天下”。二是五星合聚地面將有大變,“有德”者將改立為王;“亡德”者將受罰離其國家。 

  至此,我們可以明白了,這幅瓷畫的畫意是用“四圭有邸”觀察到“五星聚”天象,故可以稱之為《五星合聚圖》。那麼,清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瓷畫呢?它隱含的畫意又是什麼呢? 

  清朝雖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國,但為了穩固統治,保留了星占的傳統,每年編修《凌犯時憲歷》,以供日常辦事參考,做到順天意盡人事。康熙帝在位時曾諭示禮部:“帝王克謹天戒,凡有垂象,皆關治理,故設立專官,職司占候,所繫甚重。一切祥異,理應詳加推測,不時具奏。”(《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六十六)因此,清朝的天文記錄十分詳盡,《清史稿》編的“天文志”有十四卷之多,加上“災異志”五卷、“時憲志”九卷,與天像有關的志竟有二十八卷之多。 

  《清史稿》“天文志”第十一卷“五星合聚”部分,開頭就講:“《天官書》言同捨為合,於兩星、三星、四星、五星之合各有占,而以五星合為最吉,謂經度之同如合朔也。”可見,清代官方認為,“以五星合為最吉”。“謂經度之同如合朔也”一句是指“五星合”的標準:五星的經度能在同一條線上就是“五星合”。所以“五星合”又可稱作“五星連珠”。也就是說,“五星合聚”不一定如瓷畫那般聚成一團,也可以是連成一線。 

  清代雍正二年,中國曾經出現過一次“五星連珠”的天象。這年“正月庚子,欽天監奏稱:日月合璧以同明,五星連珠而共貫,躔宿營室之次,位當娵訾之宮。皇帝敕付史館,知委中外。”(《熱河日記》卷五,370頁)雍正二年欽天監報告,天空出現“日月合璧”“五星連珠”天象,雍正帝聽到後十分高興。因為當時他正需要國內能出現各種祥瑞,來證明自己的登位符合天意,故下令將這一件事“敕付史館,知委中外”。 

  乾隆年間,也曾出現過一次“日月合璧五星連珠”的天象。宮廷畫師徐揚為此繪製一幅《日月合璧五星連珠圖》,其題記曰:“上(乾隆)御極之二十六年(1761)正月初一日,午初一刻,日月同在元枵宮,躔女宿,如合璧。水星附日,躔牛宿;木火土金四星,同在娵訾宮,躔危室二宿。如連珠。群臣奏請宣付史館,聖德謙讓弗居。勤政敕幾,不言符瑞。然儀象昭然,萬目共睹。臣民慶洽,朝野歡騰。臣執事藝苑,謹敬繪圖以紀。” 

  這幅圖如今保存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從題記可以看出,乾隆二十六年,“五星連珠”與“日月合璧”也是同時出現,真是難得一見。雖然乾隆帝謙讓,不以天象為祥瑞之符,但“臣民慶洽,朝野歡騰”,仍是轟動一時的重大事件。 

  從圖1至圖4四件瓷器實物的各方面特徵來判斷,它們屬於雍乾時期的民窯產品。因此,瓷畫《五星合聚圖》的問世,很可能也是對雍正二年和乾隆二十六年天空出現“日月合璧五星連珠”的一種記錄,以此來表達人們對太平盛世的讚美。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