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定窯瓷器鑒定(粗胎瓷器鑒賞)(共3張圖片)
  • 16年3月28日 10:2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一 ?宋金定窯瓷器鑒定(粗胎瓷器鑒賞)

圖二:金代定窯醬釉碗

圖二:金代定窯醬釉碗

圖三:金代定窯黑釉碗

圖三:金代定窯黑釉碗

定瓷瓷胎有的顏色發白、胎質細膩;有的顏色發黃、發灰,胎質較粗,俗稱「土定」。很多藏家熱衷於對細白胎定瓷的研究與收藏,而對於粗胎定瓷則重視不夠,以致很容易把粗胎定瓷誤認為是其他窯口產品。其實,很多粗胎定瓷的造型非常美觀,其美感不遜色於細白胎定瓷,粗胎定瓷的那種粗獷、質樸,反而比一些細白胎定瓷更有韻味,甚至一些粗胎定瓷品種,在細白胎定瓷中反而沒有發現。因此,定瓷研究如果只專注細白胎產品,而忽略對粗胎產品的研究,就難免在收藏、鑒定中出現誤判。先來鑒賞一組粗胎定瓷:

如圖1是一件宋代定窯醬釉四繩紋蓋罐。罐為土黃色瓷胎,通高約14.5厘米;罐口為芒口,外徑約8厘米;底足不施釉,足外徑約7.3厘米,足底靠近足牆處有半枚紅色指紋;罐蓋子邊沿超過子母口部位較寬。蓋子中心頂部為一瓜蒂鈕,蓋子呈坡度較緩的傘形,直徑約10厘米,蓋子子母口外徑約7厘米,蓋子邊沿處有兩道陰劃旋紋裝飾,兩道旋紋間距約0.5厘米;罐身肩部斜溜,靠近肩沿處也有兩道陰劃旋紋裝飾圈,兩道旋紋間距約0.57厘米;四條繩子狀裝飾條繞罐身一周且基本平均分佈,繩條方向從罐口到罐底,從上到下垂直,繩條上刻滿左高右低的斜條狀花紋。此罐內外壁因手工拉坯產生的橫向竹絲刷紋十分明顯。此罐通體施醬釉,施釉不到底足,部分釉色明顯變暗,應是燒窯時產生的「串煙」現象所致。罐體肩部、四周「淚痕」明顯,聚釉處產生的「淚滴」有的呈深綠色。此罐形體肩部稍寬,並漸漸向底足方向收窄,非常美觀、大方。此罐瓷胎密度較高,燒成溫度也較高。作為保存完整且原裝帶蓋子的器物,流傳到現在實屬不易,也非常稀少。

圖2是金代定窯醬釉碗,為土黃色瓷胎;通高約5.5厘米,碗口外徑約16厘米,底足外徑約6.1厘米。碗內外壁皆施醬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內碗底中心有一圈刮釉,應是當時裝燒方法所需。底足部位粘沙等較多。瓷胎較密,燒成溫度較高。此碗保存完整,釉面中有幾處縮釉孔,足底中心處有一處窯裂。

圖3所示是金代定窯黑釉碗,為灰色瓷胎;通高約5.9厘米,碗口外徑約15.9厘米,底足外徑約6.1厘米。碗內外壁皆施黑釉,色黑如漆,外壁施釉到足底。內碗底中心有一圈刮釉,應是當時裝燒方法所需。底足施釉,圈足周圍粘沙較多。瓷胎較密,燒成溫度較高。此碗釉面中縮釉孔較多,保存完整。

以上粗胎定瓷,很容易被誤定為是磁州窯、邢窯或其他窯口產品。其實,類似瓷片在定窯遺址曲陽縣澗滋村、東西燕川村不難發現。

定窯粗胎產品如何與磁州窯產品、邢窯粗胎產品區分呢?筆者以為,應主要從瓷胎密度、燒成溫度、釉色、工藝技法、裝飾手法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如下:

密度:定窯粗胎產品密度高,磁州窯產品密度低,邢窯產品密度也相對較高。從燒成溫度來看:定窯產品燒成溫度高,磁州窯產品燒成溫度低,邢窯產品燒成溫度也較高。

胎土顏色:定窯、磁州窯、邢窯都有土黃色、灰色粗胎,但是不同窯口的瓷胎顏色差異還是不一樣。比如定窯的灰色呈淡灰色,磁州窯呈灰褐色,邢窯呈青灰色等等。

醬釉釉色:定窯的醬釉中產生的窯變,與磁州窯的醬釉中產生的窯變明顯不一樣,而且光亮度也不同。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