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壁畫藝術探賾(共5張圖片)
  • 21年6月17日 07:5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傳)吳道子《維摩詰》壁畫,縱75、橫74厘米,敦煌第103窟

  華夏的古代壁畫,是世界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成為東方文明的主要標誌。

圖2 (傳)宋李公麟《維摩詰像》

圖3 洛陽新區西漢墓壁畫《宴飲圖》

圖4 敦煌壁畫《屍毗王割肉救鴿》

圖5 敦煌壁畫

  在古代著名畫家中,晉代的顧愷之、唐代的吳道子等都曾為寺觀作過許多精美壁畫。東晉興寧二年(364)顧愷之為瓦棺寺畫的《維摩詰像》,已成藝術史上佳話。盛唐宮廷畫師吳道子,也是個壁畫大師,有“道子畫龍,則鱗甲飛動”之譽,足見畫法精妙。一生中,他創作的壁畫(圖1)作品甚多,在長安(今西安)薦福寺有吳道子《維摩詰本行變》,在洛陽諸寺廟宇中共作寺觀壁畫三百餘間。天寶年間吳道子奉玄宗之旨,寫蜀道之景,僅一日之功便把嘉陵江三百里的壯麗風光展現於大同殿壁。後世也有《維摩詰像》(圖2)。 

  早在原始社會裡,華夏勞動人民便採用了啟蒙的原始壁畫來表達思想,抒發情感,寄托願望。後來,隨著社會的變化,壁畫也被用來宣傳宗教信仰。但是,古代壁畫的主要方面,是向人們提供了在漫長歲月中勞動人民的耕作、狩獵、捕魚等生產場景,歌舞、雜技、旅遊、行醫等生活習俗,乃至山川、建築、服飾、器皿等豐富的形象化資料。壁畫內容,大多採用敘事性的手法或象徵性的構思,用豐富的想像去表現有典型意義的歷史事件、傳奇故事。河南洛陽西漢墓內的墓室壁畫《宴飲圖》(圖3),描繪了項羽軍中設宴、欲加害劉邦的“鴻門宴”歷史故事。通壁以粗獷的墨線勾勒人物,用紫、紅、綠、藍、赭等色塗染,古樸而傳神,可算是現存壁畫中最早的資料。經北魏、隋、唐、五代、宋等不同時代的發展,壁畫藝術不但題材、主題不同,而且面貌各異。北魏時期的壁畫多反映悲慘的苦難以烘托靈魂的善良與美麗,一般以連環畫式的本生故事為主,如《屍毗王割肉救鴿》(圖4),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隻小鴿被餓鷹追逐,正在十分危急的時刻,有幸碰見屍毗王,小鴿一頭撲進屍毗王的懷裡求救於他。於是屍毗王對鷹說,你不要吃小鴿。鷹說,我不吃鮮肉就要餓死,你為何不憐惜我呢?屍毗王拿了一桿秤來,一端放鴿,一端等同地割下自己腿上的鮮肉,用自己的血肉來換下鴿子的生命。但是很奇怪,股肉、臂肉都割盡了也沒小鴿子重。屍毗王竭盡全部氣力把整個身體投在秤盤上,用自己生命的一切作抵償……壁畫中有很多這樣恐怖、鮮血淋漓、五花八門的情節,宣揚屈辱忍受與自我犧牲,似乎肉體愈摧殘,心靈愈高尚。 

  隋代開始,經變題材增多,風格也有了明顯的變化,經初唐繼續發展,到盛唐確立而完全成熟。快速成佛的“淨土變”“東方藥師變”“彌勒淨土變”等極樂世界的內容,規模宏大,氣氛熱烈;健康豐滿的人物形象出現了,佛像也變得慈祥、親切和有人情味了。壁畫上有的是奇花異草、仙山瓊閣;有的是蓮台寶座、花團錦簇;有的是飛天起舞、虛幻美夢……當然,這也只僅僅是甜蜜的虛幻,夢想的幸福,是為封建統治者麻痺人民服務,與北魏的壁畫精神是相通的。 

  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早期壁畫多以人物為畫面的主體,如佛、菩薩等(圖5)。一般都用粗壯有力的土紅線勾出輪廓,然後賦彩,最後再描墨線完成。這類畫法顯然是受印度佛畫藝術的影響。但是經過魏、隋的逐漸融合演變,到了唐代就成熟地將外來因素溶化在華夏傳統的民族繪畫之中了。而後,五代、宋、西夏、元、明的壁畫藝術在承襲唐代的基礎上,也都在不同時代中表現了各自的風格。 

  特別要提到的是繼新疆克孜爾石窟之後,修建在內地的、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石窟。現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畫、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壁畫內容有佛像、佛教史跡、經變、神話等題材。如若將石窟中那些金碧輝煌、絢麗奪目的所有壁畫,按兩米高排列,可構成長達二十五公里的畫廊。這些燦爛的藝術精品,是千百年前藝術畫師們嘔心瀝血的結晶。 

  唐代的壁畫藝術非常繁盛。據說大畫家吳道子,在長安和洛陽兩京的寺院中,畫了百餘間壁畫。又如詩人兼畫家王維,也是一位畫壁的名手。所以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第三卷曾專門寫了一節《記兩京外州寺觀畫壁》,記錄了六十多座寺院等處的幾百處畫壁,可惜人世滄桑,隨著這些建築物的殘毀,精妙的壁畫早已無跡可尋了。今天,章懷、懿德兩座墓葬的發掘,又給我們開放了兩座地下的壁畫陳列館,才使得這一千二百年前的藝術瑰寶,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 

  唐代眾多的民間畫工和宮廷畫師都作了大量壁畫,無比豐富的寺觀壁畫和宮廷壁畫隨著建築的毀滅而消失,保存下來的主要就是石窟壁畫和墓室壁畫。陝西的永泰、章懷、懿德墓葬壁畫內容豐富、繪畫精美。 

  山西永樂宮壁畫,總面積960平方米,全屬精美的元代作品,表現了眾神朝拜老子,及呂洞賓、王重陽傳教施法的道教題材故事。三清殿壁的《朝元圖》以八個主像為中心,共畫286人,每人高達3米,宏偉壯觀,栩栩如生;或對語、傾聽、或專注、沉思,都各有鮮明的個性。色彩濃艷,線條流暢而嚴謹,繁而不亂,疏密有致,是一幅難得的繼承吳派的代表作品。巖山寺殿內的金代壁畫是金代大定七年(1167)宮廷畫師王逵所繪。西壁描繪鐸迦牟尼一生事跡;東壁描繪養生太子割肉孝敬父母等故事;北壁繪有一組塔院,以及五百商人航海遇難受剎女營救等情節;南壁兩側繪了殿閣樓台和供養人。總之,山西南有永樂宮,北有巖山寺,堪稱寺觀壁畫的“雙璧”,與甘肅的敦煌、榆林石窟壁畫,陝西的永泰、章懷、懿德墓室壁畫鼎峙而三。 

  巴蜀之地歷史悠久,壁畫也很豐富。孫位是長安入蜀的著名壁畫師,曾在應天(今昭覺)、福海等寺院作過許多壁畫,在蜀中極負盛名。張南本見孫位以畫龍、水著稱,遂刻苦鑽研另闢蹊徑,後以畫火馳名,當時在成都金華寺、聖壽寺、大聖寺等處作壁畫一百三十餘壁。雖因歷代變遷和蜀中氣候潮濕等原因使這些作品的保存受到影響,但也還有許多保存完好的壁畫珍品傳世。離劍門雄關不遠的覺苑寺,創於唐代,大殿內彩繪藻井鮮艷奪目,四壁為“釋迦牟尼年譜”壁畫,採用線描與瀝粉結合的傳統繪畫技法,間以金描,整個壁畫210多幅,用連環畫形式表現了故事情節,宏偉博大,壯麗輝煌。 

  隨著“一帶一路”的盤活與發展,古老的壁畫藝術又煥發了青春。人們需要新時代的壁畫,人們也希望隨時隨地在城市鄉村的廣場、大廳,看到讚美生活、激勵自己的巨幅畫面。近幾年,在首都及至全國各省市都有不少壁畫新作相繼出現,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材料多樣、工藝精湛。它裝點著機場、車站、賓館和一切公共建築和紀念性建築,氣魄十分雄偉。魯迅曾熱情讚揚壁畫說:“壁畫最能盡社會的責任。因為這和寶藏在侯邸宅內的繪畫不同,是在公共建築的壁上,屬於大眾的。”我們堅信,在繼承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國壁畫事業定會有一個迅速的復興和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