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清中期 白玉龍首帶鉤
1.具有清中期本朝時做玉的特徵,玉件表面被打磨出蠟樣的啞光光澤,這種光澤很奇特,為其他時代所沒有。在和闐玉質硬度所帶來的硬光的上面,覆罩著一層類似磨砂一樣的啞光,形成的效果就是所謂的“精光內斂”。這樣的蠟樣啞光只出現在清中期宮廷玉器上面,比如這件清中期的仿戰國龍首帶鉤,玉質的脂性、色度和密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鉤面不著雕工,打磨出的光澤就是典型的清中期的蠟光效果。
戰國 水蒼玉谷紋玉璧
2.仿戰國玉器的玻璃光。在戰國玉器中,有一種光反射溫柔的磨光,俗稱“玻璃光”,又叫“玻璃沁”。比如這件戰國蒼水玉谷紋璧,表面所攜帶的就是玻璃光。玻璃光的光澤嬌氣,很容易消失,現在傳世的戰國玉器比如蒼水玉質的玉璧,絕大多數這種玻璃光都已經不復存在。大概乾隆時期帶有玻璃光的戰國玉器還能時有一見,所以這一時期仿戰國玉器的玻璃光既不是戰國玻璃光那種高光反射,也與明代玉器特有的玻璃光有所不同,清中期仿戰國玉器的光澤不賊,亮而溫雅,還是有啞光的意味在內,沒有從根本上脫離清中期光工特徵的軌道。
清中期 白玉雙龍紋璧
清中期的宮廷仿古屬於不做舊一路的仿古玉器,用料都是和闐玉,在各種顏色材質中,以白玉為最普遍、墨玉最少見。根據筆者對所見這一時期傳器的觀察分類,認為清中期仿三代青銅器屬於陳設重器,用料上乘,沒有任何瑕疵,也不見有因綹插花的那種遮掩迴避。這一時期仿古所使用的和田白玉,即使是料頭寬大的山料雕件,其脂性、色度、密度也能達到上等的籽料水平。乾隆皇帝仿古首先是為了滿足其嗜古的需求,同時也是匡正已經走向極端的“玉厄”,所以他主張下的仿古只是對商周青銅器、戰漢玉器器形、紋飾的模仿,而從不做舊、做沁。仿古玉器整體神態依然是清中期的特徵,達到了清中期玉器製作的最高水平。
民間的仿古主要是乾隆仿古的風從影動,但是製作目的則大相逕庭,民間仿古玉器主要是用於商品的交易,所以與宮廷仿古的區別很明顯。
清仿漢玉蟬
首先,民間仿古器的目的是要達到亂真老三代玉器的效果,中國玉器收藏史告訴我們,從趙宋收藏形成規模開始,直到上世紀的90年代之前,老三代玉器始終是古玉收藏的重鎮,古玉收藏言必稱商、周、戰、漢,所以民間仿古玉要仿製出商、周、戰、漢的器形、紋飾與入土、出土效果,就一定要比宮廷仿古多出做舊、做沁的工藝附加。因此仿製老三代玉器入土後的沁色,成了民間仿古最為關鍵的技術組成。做沁最常見的手法就是所謂的“老提油”油煨玉,使玉器表面出現黑色的斑塊兒,其效果類似於古玉的水銀沁。
清 老提油太平圈
老提油的特徵是斑塊兒的黑色均勻,因為缺少細微的深淺變化而顯得呆板,同時與未沁處交界的邊緣清晰,缺少漸變的過渡,老提油做沁現在比較容易辨識。
殷商白玉魚及尾部沁色
清中期民間常見的仿古玉器,大量傳世品都是經過各種火燒、酸咬、油煨、冷熱等外力方式加工而形成的雞骨白、土沁、提油,與現在一般級別的仿品原理大致相近,可見現在的仿製技術並沒有根本上的突破。
清 仿戰國玉瑗
清中期流行於民間的各種仿古玉器,其材質特徵之一就是一定不用密度很高的新疆和闐玉,所用多見一些地方雜玉比如南陽玉、岫巖玉,以及更多的類玉美石。尤其是仿製商周古玉,使用南陽玉更是恰到好處,傳世的一些南陽玉質的殷商古玉,有一些就是這一時期的仿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