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雕刻和田玉籽料會不會留皮呢?(1張圖片)
  • 16年5月4日 11:0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現在帶皮的和田玉籽料在市場上可謂大紅大紫,甚至已經成為了籽料的標誌。那麼這是一直以來和田玉品鑒的傳統嗎?古人對籽料皮的看法是怎麼樣的呢?從現在大量的出土玉石作品證明,在古代對於和田玉而言,是不會留皮的,因為古人認為皮是髒色。 

  古時和田玉在人們的心中卻是聖潔的代表,所以一塊和田玉拿到手上通常都會先去皮,然後在進行設計雕刻。皮,古人稱呼為“璞”;對玉友們尤其初學者而言,皮色是和田籽料身份的證明,如今同樣質地的籽料,有皮色和沒有皮色的價值會有不小的差別!

  和田玉籽料

  古代的籽料比較少見帶有皮色,因為主要是從河中撈出,皮色較少,即便是有顏色也是比較淺的。經過長時間的挖掘打撈,河中直接可以撈的籽料已經絕跡了,現如今的籽料不是在從老河床砂土中挖出來的就是從雪山中採出來的,長期受到周圍環境的侵染,所以大都有皮色。 

  籽料留皮主要還是近現代的一個特點,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大家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層次也提高了,審美觀也變化了,越來越多的玉工講究天人合一,講究發揮玉石本身的特點,讓玉石自己說話來代替玉工決定玉石命運的傳統做法。 

  現在留下皮色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為了證明是籽料,因為大家都認為籽料好價格高,第二是為了俏色巧雕。 
俏色巧雕的大量運用是從宋朝開始,自宋代以來,仿古風氣日盛,自然留皮、巧色的工藝在玉作當中越來越多,近現代作偽者更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給人們在古玉沁色認別上增加了許多難處。 

  但若認真加以審視,除了綜合加工工藝、刻痕特徵、形制紋飾因素外,在巧色與沁色之間,也還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別的。籽料的留皮巧雕設計雖然很早就有,但清代應用並保存的作品最多,質量也是上佳,不管是設計還是玉質都很難得!

  如今的玉雕行業中,留皮已經成為已經成為必然的一部分,喜歡皮色比比皆是,所以玉雕師在雕刻作品設計時,會最大限度地保留皮色的完整性跟美觀性來滿足市場需求!

  總的來說,籽料在古代留皮的也有,但是作品存量很少,畢竟皮色不符合古人對玉石的觀念。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