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的收藏大家介紹(共3張圖片)
  • 16年12月22日 09:1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傾盡一生藏品慷慨捐國家

  如果您常去天津博物館,那麼位於5層的《器蘊才華——文房清供陳列展》和《志丹奉寶——天津收藏家捐獻文物陳列展》您應該不會陌生。在這兩個展廳中我們看到
的大部分古硯,都來自於民國著名實業家徐世章的捐贈。徐先生的捐贈不僅極大地豐富了館藏,也使得天津博物館成為全中國在古硯收藏方面最成體系、首屈一指的博物館。

老天津的收藏大家介紹

徐世章舊居(睦南道126號)

  提起徐世章(1889-1954)可以說是大名鼎鼎,天津人,民國大總統徐世昌的十弟,著名實業家、收藏家。他酷愛文物收藏,尤其是古硯,上至秦漢,直到明清,不僅門類齊全、質地精良,而且多傳承有序,不乏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寶。

  徐世章愛硯台可以說是出了名的,為了收藏到一方好硯台,他不惜花費重金,從徐世章撰寫的《藏硯手記》中便可得知,1934年至1937年,僅這四年間,他用 於購買硯台的款項就高達4萬多元。如他當年購買了一塊金代大定紅訇小硯,因此硯極其稀有,徐世章幾乎是用與這塊硯台同等重量的黃金購得的,徐世章曾對子女
說:「要是將我購買文物的錢來買鑽石,足可以買一大簸籮了!」

  徐世章不惜花高價買好硯台是出了名的,當時古玩商都稱他為「財神爺」。甚至於有些硯商開出天價,一次徐世章在南京夫子廟看中了一方宋代端硯,賣家一眼就認出
來眼前的是大名鼎鼎的徐世章,就故意把價格抬高了一倍。徐世章當時資金吃緊,不足以支付要價,賣家說:「沒錢不要緊,您不是干房地產的嗎?拿地換也行 啊!」明知道是趁火打劫,但徐世章求硯心切,硬是以一塊正在升值的地換了這塊端硯。事後,朋友拿他開玩笑:「看你做起房地產生意是個精明人,怎麼一看見好
硯台,你就變成了個頭腦發昏的蠢人了呢?」後來他在題記中寫道:「當此世亂年荒之際,而以重金得之,人能不嗤我愚也,然我以賣地之金易此硯,卻以之為余 幸。」徐世章雖為了寶物不惜重金,但在生活上卻十分簡樸,並且沒有任何不良嗜好。平日常穿一件粗布長衫,子女穿的也都是自家染制的布衣。為了培養子女的勤
儉意識,每逢春夏之交,他還讓孩子們吃上幾頓野菜飯。

老天津的收藏大家介紹

徐世章

  徐世章嗜硯如命,在今天的天津博物館,展出的徐世章的捐贈品中,我們還可以觀察到這樣的一個細節,他每每收藏到一方古硯之後,都會專門定制藏硯的套盒,內襯
絲綢織錦,再用雙層木盒保存,內盒為紫檀木,外盒為楠木、紅木或黃楊木。1934年開始,他將一生收藏之古硯整理成系列,編纂成硯譜。

  徐世章不僅是一位收藏大家,更是一位民族文化的保護者。國民黨統治時期,美國曾出價數百萬美元欲收購他收藏的文物,被徐世章斷然拒絕。解放戰爭時期,由於天津戰事激烈,曾有人勸他攜文物去美國生活,但他說:「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絕不能從我手中流散到國外。」

  新中國成立後,徐世章還曾投身祖國的建設事業,1952年徐世章先生不惜變賣幾處房產,湊齊15000元購置飛機大炮支援抗美援朝。認購十年期公債25000元,是當時私人認購公債數量最多的人之一,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53年冬,徐世章身染重病,他對子女說:「我畢生精力致力於收藏文物,幾十年嘔心瀝血,終於將它們由分散變為集中。如果傳給你們,勢必又由集中變為分散。我考
慮再三,只有捐獻給國家,才更易於保管,供全社會、全民共賞。希望我死後,將捐獻之文物開闢一個陳列室進行陳列,供大家欣賞,這也是我對社會的一點貢 獻。」1954年徐世章病逝後,夫人楊立賢與子女通過周叔弢先生正式轉達了將徐世章生前收藏文物全部捐獻給國家的意願。這是天津市文化局上世紀50年代收 到數量最多、質量最精的一批文物。1954年8月,天津市文物部門選擇其中部分精品在天津歷史博物館舉辦了「愛國捐獻文物展覽」。除了文物,徐氏後人還向 國家捐獻了56所房屋及一塊空地。

  徐世章先生在天津五大道上的故居主要有3處,一處位於現天和醫院附近的睦南道126號,這是一幢英式庭院式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建成於1922年,是一處高檔
私人住宅。另一處位於今大理道26-28號,為兩層磚木結構的歐式樓房,1922年建成,平面呈正方形佈局,紅磚清水牆,條石台階,大筒瓦坡頂,正中開天
窗,風格簡潔樸實。還有一處位於今馬場道58號,3層建築,歐式鄉村別墅建築風格,磚混結構,外牆紅磚清水兼水泥裝飾面,坡紅瓦頂,錯落有致。

  變賣家什也絕不讓文物外流

  下面要認識的,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古文字學家、甲骨發現者和研究者王襄先生。

  王襄(1876-1965),世居天津。長期從事金石學、甲骨學研究,為我國金石、甲骨學研究,特別是殷墟甲骨文的發現和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

  天津博物館收藏有1800餘件珍貴的甲骨,其中的800餘件都是王襄1953年捐獻給國家的。1965年其親屬又將王襄書法、遺稿及王襄收藏的文物共計748件捐獻給國家。

老天津的收藏大家介紹

1960年,王襄在睦南裡

  1898 年的秋天,一位名叫范壽軒的文物販子來到天津兜售這些在河南發現的帶有文字的龍骨。起初天津的王襄和孟廣慧認為這些是古簡,在1899年收購了一部分,與 此同時在北京,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也購買了一部分。但是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王懿榮自殺殉國,並沒有對收藏的甲骨進行全面性的研究,此時由於
國內動盪,范壽軒也降低了售價,王襄傾其所有又購得一批。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王襄失業在家,生活拮据,天津的古董商常去他家,遊說他將甲骨賣給日本人,但王襄先生寧肯變賣家中傢俱、衣物維持生活,也拒絕把文物賣給日本人。

  解放初期,直到1952年,王襄家中仍很困難,董作賓曾從美國來信,詢問他是否有意將甲骨售與美國某大學,王襄也一口回絕了。1953年王襄出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長,將畢生珍藏的甲骨全部獻給了國家。

  王襄先生捐獻的甲骨對於中國古文字的研究及商代歷史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如現藏於天津博物館的商代月有食卜骨,上面刻有七個文字,「旬壬申夕月有
食」。記載了公元前1189年10月25日發生的一次月食,這是世界上關於月食最早、最完整的記錄之一,像這種帶有干支的月食記事卜辭在世上僅有兩件,這 是國內僅有的一件,極為珍貴,是研究商代天文、歷史的重要資料。同時也是我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標本,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1957年9月,王襄由老城廂東門內大劉家胡同遷往和平區睦南道睦南裡,82歲高齡的王襄在五大道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八年時光。

  張叔誠、周叔弢、徐世章、王襄……一個個天津人耳熟能詳的名字,一個個在近現代文化界、收藏界具有著重大影響力的收藏大家、學術大家,他們在天津、在五大道
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足跡。當我們來到天津五大道這些名人故居前,都會想起那些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的老先生們慷慨為公、無私捐獻文物的奉獻精神,他們的故事為五大道增添了更為濃郁的人文色彩。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