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博物館收藏的兩件元代玉器欣賞(共2張圖片)
  • 25年5月13日 23:3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元代張騫浮槎玉洗

  以往不被人重視的元代玉器,隨著考古的不斷發現及其知識不斷被人掌握,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厚愛。其大致可分為食用器、佩飾和文房用具三類,材質以青玉、白玉為主,工藝上頗受發達的文人畫牽引,雕刻則包括淺浮雕、鏤雕和圓雕方法,另外還新創了帶鉤、帶扣上加接雕紋飾的造型與工藝。儘管它的內部製作不拘小節、不喜太重的匠氣,但由於其對整體造型的強調、對山水畫般意境的追求,又令人感覺到元代玉器的精緻典雅與大氣十足。

圖2 元代飛魚龍紋玉珮

  宋元以降,由於文人繪畫的興起,人物故事藝術題材的作品日益增多,使得元代玉器也不例外。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元代張騫浮槎玉洗”(圖1),便是受人物典故影響的一件傳世玉作。屬於文房用具類的此玉洗,通長10.8厘米,全器以一塊帶褐色玉皮青玉材質雕刻而成,運用巧色工藝施以綜和玉雕工藝,雕琢了《張騫浮槎圖》玉洗;同時以中間最好的玉料雕刻張騫人像,突出了主題。玉洗上張騫端坐於樹根狀的槎舟上,背靠老樹樁,身穿長袍,蓄長鬍鬚,面帶微笑,神態安詳;其一手持卷,似乎在專心閱讀,神情悠然自得,可謂是宋元以後張騫浮槎的標準圖像。獨具匠心的,是張騫的腳下挖出了一個小槽,既可視作舟艙,又是洗池,一舉兩得,構思巧妙。另外池邊雕刻的幾片荷葉,又點出了浮槎的水環境。 

  西漢武帝時期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張騫(前164—前114),有著“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東方的哥倫布”之譽。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許多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民間有很多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其中包括他尋河源乘槎經月奇遇世外桃源的傳奇故事,成為了宋元以後藝術家津津樂道的作品題材。 

  關於此玉洗的名稱,有學者將此玉器定為玉杯。如1986年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海外遺珍·玉器》,就稱其為“張騫槎玉杯”。但根據南京博物院研究員、中華玉文化中心顧問殷志強教授所著《旅美華玉——美國藏中國玉器珍品》,筆者認為殷教授稱其為“張騫浮槎玉洗”更加妥當、靠譜。因為此玉器沒有方便飲用的杯沿,而作為文房筆洗則更為合適。至於雕刻年代,有學者定為明代,而殷教授認為是元代無疑。因為玉器的題材、造型和表現手法,與現藏於蘇州市吳中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元“至正乙酉朱碧山造張騫浮槎銀杯”,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時,此玉洗也可能是元代江南玉匠之作。 

  另外,美國西雅圖美術館收藏的一件“元代飛魚龍紋玉珮”(圖2),也是元代玉器的精品力作。屬於佩飾類的該玉珮,高6.7、寬8.6厘米,以新疆和田上等白玉琢磨,潔潤無瑕,滋潤蘊光。整器略呈方形,以鏤雕和圓雕技法,雕刻飛魚龍紋圖案。以湖石為背景,魚龍飛躍於波濤祥雲之中,玲瓏剔透,主題突出,魚龍神采飛揚。 

  類似的飛魚龍紋玉珮,上海市松江區元代西林塔地宮曾經出土過一件,名為“元代魚龍紋玉飾”,現藏於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其高7、寬3.8厘米,同為白玉質,圓雕魚龍圖紋,龍首昂視,龍鬚飄曳,張口露牙,魚身沒入水中,尾部彎轉作擊水跳躍狀。需指出的是,西雅圖收藏和上海地宮出土的這兩件元代飛魚龍紋玉珮,圖中的魚龍紋並非魚和龍兩種動物的合稱,而是似龍非魚的一種動物,其龍首、魚身、鳥翅,呈飛躍跳動狀。 

  據學者研究,魚龍紋源自於印度“摩羯紋”。摩羯又稱摩竭、摩伽羅等,是一種長鼻、利齒、魚身的水獸,其起源於古印度人對魚(特別是鯨魚)、象、豬、鱷等動物的多元集合。隨著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傳播到中國,摩羯紋也隨之傳入,在美術家眼中視為“佛教龍”,為華夏龍增添了新的元素和內涵;讓唐宋元明時期的許多美術作品上,均有這類紋樣出現。不過民間習慣上仍然將“摩羯紋”稱為“龍紋”,同時還逐漸與中國傳統文化裡的魚龍變幻、鯉魚跳龍門混為一體,成為元明以來中國民間喜聞樂見的圖案。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您可能也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