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詔書等級分類(共4張圖片)
  • 21年6月23日 23:3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聖旨也叫詔書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最高統治者皇帝頒發的文書,官員品級不同,發給他們的聖旨也是不同的,一般來說的話,聖旨的顏色越是豐富,越是鮮艷則說明,這個官員的官銜非常的高。

聖旨均為卷軸形式,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雲瑞鶴,十分富麗堂皇,聖旨兩端則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誌。聖旨的寬度一般在33厘米左右,它的長度歷代並沒有硬性規定,長的可達5米,短的也有約兩米。

聖旨詔書的種類

「聖旨」在具體應用和形成文字時,可分為「制」、「詔」、「敕」、「諭」、「誥命」、「敕命」等類,應用時有著嚴格的區別。

制,又叫傳制、宣制。漢代宮儀規定:「漢禮儀曰,天子稱尊號曰皇帝,言曰制。」因此歷代都以帝王之言為「制」。「制」主要用於國家大政,如科舉的殿試、封官授爵的文書等,都以「制」的形式頒發。制文體例,首句都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而後才是正文。

詔,又稱詔書,而皇帝臨終前所頒的詔書,則稱「遺詔」或「哀詔」。《漢書·高祖紀》說:「如淳曰詔,告也。自秦漢以下,唯天子獨稱之。」《四庫全書總目》也說:「考秦漢天子之語,皆謂之詔;宋以來以璽印頒天下之書,乃謂之詔。」由此可知,「詔」有兩個特點,一是必須頒布全國,使之家喻戶曉,這就是「告」的意思;二是宋以後的詔,都必須鈐以皇帝的璽印。詔主要用於朝廷大典,如皇帝登極即位或親政、冊立皇后、給太后上加尊號或徽號等。詔書行文體例,第一句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然後才是正文。明清兩代,詔書有兩種形式,一為繕寫加鈐璽印後下發有關衙門的,一為以繕寫式樣交禮部刊刻印製而張布天下的。前一種要限期收回存檔,後一種則存失不論。

敕、諭,又可合稱為「敕諭」,或各加一「上」字,稱作「上敕」、「上諭」。《段氏說文》裡說:「敕,戒敕也。」因此「敕」主要用於訓誡百官,以申明職守。「諭」主要用於皇帝對一些具體政務的「指示」。「敕」、「諭」原來都是古代文牘的名稱,漢以後為帝王所專用,其他文書則不再稱「敕」稱「諭」了。

誥命、敕命是宋代以後才出現的,系文武官員或他們父母、妻子受封時,由朝廷授予的文件。據清代會典記載,封贈五品以上官員及世爵承襲罔替者稱作誥命,封贈六品以下官員及封外藩、世爵承襲有代限者稱作敕命,作用相同,使用等級有別。

聖旨的顏色等級

聖旨的顏色豐富程度也是有講究還是看官員的品級有多麼的高,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的官銜越高。根據明清的定制,給五品以上官員的聖旨顏色相對比較豐富,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的顏色一般為單一的純白綾。

聖旨兩邊軸柄質地也是有講究的,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而有嚴格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五品為黑牛角軸。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