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仿木紋裝飾的製作,早在唐朝即已出現。唐代出現的絞胎器,器腹大多為仿木紋裝飾,如鎮江博物館藏唐代絞胎盤(圖1)。該盤高4.2厘米,口徑21.6厘米,底徑18.1厘米,方唇,卷沿,淺腹,平底,底部微凹。全器施釉,口沿處施醬釉,底部無釉。此器紋飾形成法為半絞貼片技法,半絞貼片技法製成的絞胎器一般胎體為素胎,器物表面貼有事先制好的絞胎泥片。主要是用黃、褐兩種不同色調的泥料,分別製成泥坯,並把不同色調的坯泥擀成板塊,相間疊合,然後進行特定的絞揉、切片、鑲拼、模壓等,使器表呈現出像木紋紋理的色調。絞胎器至金元時期開始走向衰落,元以後很少見了。
圖1-唐代絞胎盤
清代時期瓷器上出現的仿木紋釉裝飾,是用彩筆根據木材豎切面的紋理,一筆筆描繪而成,極其逼真,有巧奪天工之妙,可見工藝之精深。是景德鎮御窯廠的創新品種,始創於雍正朝,乾隆時期製作更為廣泛,釉面比雍正時更富於變化,常與其他色釉合施於一器,有的內外施木紋釉;有的外施木紋內繪青花五彩,有的在木紋釉上繪粉彩,或以木紋釉開光再繪以粉彩等,裝飾多樣,繪畫技巧高超。如圖2所示的這只鎮江博物館藏清代乾隆款仿木釉金裡碗,高4.5厘米,口徑13.1厘米,底徑4.3厘米;碗口沿微撇,弧腹,平底,口沿、內裡為素面金色釉,其色金光燦燦,富麗華貴,外施仿木紋釉,仿木紋紋理清晰,年輪可辨,釉面質感逼真;底部有支釘痕,為支燒所致。全器造型古樸大方,釉色惟妙惟肖,幾乎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乾隆時期景德鎮民窯也有仿木紋碗,如圖3所示這只仿木紋碗,高4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7厘米;葵瓣口,淺腹,圈足;外腹外施木紋釉,內繪青花五彩花碟紋。《飲流齋說瓷》載:「乾隆有專仿木製各器皿,遠望儼然如木,而實為瓷者,名曰『仿木釉』。」
此碗器型出自於西藏喇嘛教所用的木質碗,也是進貢朝廷的物品之一,乾隆御題詩中,稱此器為「扎古扎雅木」。清人吳振棫《養吉齋叢錄》載:「扎古扎雅木」碗,西藏所貢。由於藏傳佛教在內地的興盛,特別是得到皇室崇信後,西藏地區的喇嘛僧侶與內地交往頻繁,因此一些藏族風俗的生活用器也大量出現,它們給瓷器仿製提供了條件。
圖2-清代乾隆款仿木釉金裡碗
仿木紋裝飾的製作,早在唐朝即已出現。唐代出現的絞胎器,器腹大多為仿木紋裝飾,如鎮江博物館藏唐代絞胎盤(圖1)。該盤高4.2厘米,口徑21.6厘米,底徑18.1厘米,方唇,卷沿,淺腹,平底,底部微凹。全器施釉,口沿處施醬釉,底部無釉。此器紋飾形成法為半絞貼片技法,半絞貼片技法製成的絞胎器一般胎體為素胎,器物表面貼有事先制好的絞胎泥片。主要是用黃、褐兩種不同色調的泥料,分別製成泥坯,並把不同色調的坯泥擀成板塊,相間疊合,然後進行特定的絞揉、切片、鑲拼、模壓等,使器表呈現出像木紋紋理的色調。絞胎器至金元時期開始走向衰落,元以後很少見了。
清代時期瓷器上出現的仿木紋釉裝飾,是用彩筆根據木材豎切面的紋理,一筆筆描繪而成,極其逼真,有巧奪天工之妙,可見工藝之精深。是景德鎮御窯廠的創新品種,始創於雍正朝,乾隆時期製作更為廣泛,釉面比雍正時更富於變化,常與其他色釉合施於一器,有的內外施木紋釉;有的外施木紋內繪青花五彩,有的在木紋釉上繪粉彩,或以木紋釉開光再繪以粉彩等,裝飾多樣,繪畫技巧高超。如圖2所示的這只鎮江博物館藏清代乾隆款仿木釉金裡碗,高4.5厘米,口徑13.1厘米,底徑4.3厘米;碗口沿微撇,弧腹,平底,口沿、內裡為素面金色釉,其色金光燦燦,富麗華貴,外施仿木紋釉,仿木紋紋理清晰,年輪可辨,釉面質感逼真;底部有支釘痕,為支燒所致。全器造型古樸大方,釉色惟妙惟肖,幾乎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圖3-清仿木紋碗
乾隆時期景德鎮民窯也有仿木紋碗,如圖3所示這只仿木紋碗,高4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7厘米;葵瓣口,淺腹,圈足;外腹外施木紋釉,內繪青花五彩花碟紋。《飲流齋說瓷》載:「乾隆有專仿木製各器皿,遠望儼然如木,而實為瓷者,名曰『仿木釉』。」
此碗器型出自於西藏喇嘛教所用的木質碗,也是進貢朝廷的物品之一,乾隆御題詩中,稱此器為「扎古扎雅木」。清人吳振棫《養吉齋叢錄》載:「扎古扎雅木」碗,西藏所貢。由於藏傳佛教在內地的興盛,特別是得到皇室崇信後,西藏地區的喇嘛僧侶與內地交往頻繁,因此一些藏族風俗的生活用器也大量出現,它們給瓷器仿製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