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居延漢簡裡面的文字都寫的什麼(1張圖片)
  • 21年6月24日 17:1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居延漢簡和殷墟甲骨文、敦煌遺書、故宮內閣大庫檔案,並列為20世紀中國文化史上的「四大發現」。「居延」是匈奴語。匈奴曾經有一個叫作駒衍的部落在此遊牧,因而得名。駒衍即氣候溫暖、水草豐美之意。

居延隸屬河西四郡的張掖郡,漢代不僅在此先後設置了居延縣,還修築障塞烽隧,設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屯兵駐守。這1萬多枚漢簡就是當時管理和駐守此地時留下的歷史檔案。

20世紀30年代初,由中國、瑞典、德國、丹麥等國人員組成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在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庫布鎮南24公里處的漢代居延都尉西部烽燧線的甲渠侯官遺址發掘出漢代木簡。隨著考察、挖掘的深入,共計出土了1萬多枚漢簡。居延漢簡由新簡和舊簡兩部分組成,20世紀30年代出土的稱舊簡,70年代出土的叫新簡。新簡舊簡共有3萬多枚,大多發掘於內蒙古漢代居延都尉甲渠侯官遺址和甘肅省金塔縣肩水金關、大灣城等漢代烽燧遺址。

居延漢簡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漢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法律、哲學、宗教、民族等諸多領域,它不僅記錄了居延地區的屯戍活動,而且還保存了一批從西漢中期到東漢初年的官方文書,這些都是研究漢代歷史的珍貴文獻資料。

居延歷譜,可謂是我國最古老的日曆之一。

居延醫簡表明,漢代居延地區,中醫、中藥已得到普遍應用,不論是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還是丸、散、丹、劑等治療藥物配劑,都能在出土漢簡中查到實例。

居延漢簡多是西北邊塞烽燧亭鄣的文書檔案。根據簡文記載,漢代的居延地區,為了軍事防禦設有兩個都尉,即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都尉有都尉府,都尉府屬官有都尉丞、侯、千人、司馬及其他僚屬,都尉駐地稱城,侯官所在稱鄣。城尉下屬有司馬、千人、倉長等。都尉府直接的下屬軍事機構稱侯官,侯官的下一級軍事機構是部,部的下一級即燧,燧有燧長,管轄戍卒,少則三四人,多則三十餘人,這是最基層的瞭望防禦組織,與今日的哨卡職能近似。邊塞的戍卒按其服役的性質可分為燧卒、鄣卒、田卒、河渠卒、守谷卒、亭卒等。

簡文中所記載的武器,名目繁多,最常見者為弩。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萬餘騎兵逾居延,破匈奴。

居延漢簡詳細記載了發現敵情時長城要塞烽火台的作用。1974年在甲渠侯官遺址出土了被稱為「居延防務警備令」的《塞上烽火品約》木簡17枚。「品約」是漢代的一種文書形式,用於同級衙署之間簽訂或互相往來的文書。《塞上烽火品約》是居延都尉下屬的殄北、甲渠、三十三井這三個要塞(即「鄣」)共同訂立的臨敵報警、燔舉烽火、進守呼應、請求馳援的聯防公約。條例規定,在匈奴人入侵的不同部位、人數、時間、意圖、動向以及天氣變化異常等各種情況下,各塞燧燔舉烽火的類別、數量、方式,如何傳遞應和,發生失誤又如何糾正等。

關於農墾屯田的記載,在居延漢簡中佔有較大比例。漢武帝時期,為解除匈奴在西北的長期威脅,在河西、居延一帶屯田。隨著漢代對這一地區的經營,留下了大量的簡牘文書。其內容涉及屯田組織、農事系統、屯墾勞力、田倉就運、田卒生活、剝削形式和剝削量,以及農具、籽種、水利、耕耘、管理、收藏、內銷、外運、糧價、定量等。

我們還可以從居延漢簡中瞭解漢代的養老制度、撫恤制度、吏制等。《漢書》記載劉邦稱帝不久,即下詔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以十月賜酒肉。」居延漢簡記述有「月存視其家,賜肉卅斤,酒二石。甚尊寵,郡太守,諸侯相,內史所明智也。」

《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奉》記載了竇融任河西五郡大將軍期間,頒發的居延官吏俸祿文書,文中載有「居延都尉,奉谷月六十石」「居延都尉丞,奉谷月卅石」「居延令,奉谷月卅石」等內容,類似於現在每月的工資表。居延漢簡中,有名有姓的戍邊士卒就達上千人。資料顯示,這些士兵來自全國二十個郡六十五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