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紅山文化古玉鑒定法則,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遼河流域,黃河上下,長江南北,玉文化十分盛行。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為引人注目。紅山古玉用於陪葬殮屍,辟邪,象徵權力、財富、貴賤等。下面小編為您介紹紅山文化古玉鑒定法則。
“漿”,把古玉放在80度的微酸的水中,玉上的幾個孔中會吐出一種灰色和白色的漿柱。
“熟”,紅山古玉是熟的狀態。
“肥”,它浮在玉中有點像我們平常吃的肥油一樣,肥分為外部和內部,但是一般都很難仿造。
“淨”,一般的紅山出土都是乾淨的,無雜質。
“葬”,是一種味道,根據埋藏的地點判斷,土層越深則氣味越重,則反之。
“透”,新玉和老玉是不同的,用燈光側打古玉仔細觀察,就可以得知他在出土時面朝上還是朝下。
“坑”,用3-5倍的放大鏡仔細觀察可以看到一些不規則的晶體,一般是孔小洞大,並且伴有沁色。
“縮”,埋藏時間太久玉就會縮和闊,表層縮了,孔就會擴大了,表層腐蝕了,孔裡也會腐蝕的,腐蝕的同時孔就擴了。
“孔”,指玉的侵濁紋,由於紅山古玉埋在地下,使溝槽部位的侵蝕痕要大。因而真正的紅山古玉的溝槽部分的毛細孔多並且伴隨有漿。另外如果對紅山古玉進行拋光,其溝槽部分的光亮程度是不及玉體其他部位的。
“次”,指次生物,用燈光照它會呈現寶石的光澤,表現出水晶狀。
“過渡”,指玉熟了以後的顏色,它位於沁色中,在沁和玉之間。
以上就是關於“紅山文化古玉鑒定法則”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