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松溪釣艇圖》看明清瓷上多「釣翁」(共10張圖片)
  • 24年6月13日 10:4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明嘉靖

  藏友沈先生說,“明清瓷上多釣翁!”我看了他藏的瓷片,果然有不少釣翁悠然垂釣的瓷畫(圖1—圖8),其中有一塊青花“標本”(圖8)尤為突出。該瓷片直徑15厘米,是清順治至康熙早期一個大盤的底子,是一幅較為完整的山水畫。畫面中:高天遠山、松懸立崖,一湖靜水,一派栩栩如生的好景致,襯托著船上一老翁在悠閒垂釣。仔細觀瞧,山的上方為“披麻皴”,色重清晰,山的中段淡色氣韻、雲霧透明,些許清淡的小點,看出髮色輕快明麗,沒有小小鐵銹斑……江蘇省陶瓷研究會葉伯瑜說,這是典型的清順治至康熙早期浙青的髮色。

圖2 明嘉靖

圖3 明萬曆

圖4 明弘治

圖5 清光緒

圖6 清順治

圖8 清順治—康熙早期

圖7 清道光

圖9 元代趙雍《松溪釣艇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10 《松溪釣艇圖》中的“垂釣者”

  這塊生動的“釣翁”瓷畫,讓我想到元人的《松溪釣艇圖》(圖9),因為場景太相似了,我想,是不是清代的瓷畫工匠見過“松溪釣艇圖”,還是藝術構思的隔代遺傳,抑或純屬巧合。真是一件有趣的藝事! 

  許多年前,曾與一位北京名士去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過元代趙雍的《松溪釣艇圖》。此圖紙本墨筆,長30、橫52.8厘米,為該院珍藏的中國古畫,元代的畫作自然屬於珍貴文物。其作者趙雍的原畫落款有“至正廿年二既望仲穆畫”,也就是說畫此圖時作者已七十二歲,可謂“人趣、筆墨俱老”。 

  專家介紹說,《松溪釣艇圖》構圖是典型的元畫特徵:寬闊的江河間隔,顯出前後兩岸。元代畫家多南方人,畫中多水。“元四家”則都是江浙人,其中倪瓚及吳鎮就特別好作“一水分前後岸”的“三段式”構圖。石旁點綴荊棘。近處的坡石及遠岸的山巒,則以長披麻皴繪就,石廓及結構折轉處以濃墨密點,顯然是董、巨畫法,但也趨向疏鬆。水面無水紋,只在遠山的岸邊水中略用淡墨干筆掃過,令人一看就知是元人的筆墨氣韻。將李、郭畫法與董、巨畫法熔於一爐。 

  趙雍,是趙孟頫第二子,浙江湖州人,官拜湖州路總管府事。有資料說,趙雍書畫繼承家學,晚年趙孟頫常為幻住庵寫金剛經,未半遽逝,趙雍為之補全,其接續處竟無人能辨。趙雍擅山水,師董、巨而兼容李、郭;精人物鞍馬,得曹霸之神髓;寫蘭竹則腴潤灑脫,又創以胭脂色點垛梅花,花密枝繁,別具一格。他的多才多藝,還表現在他善於刻印,並創始以花乳石作印材,傳世作品頗多,有《蘭竹圖》《溪山漁隱》《松溪釣艇圖》等。以這幅《松溪釣艇圖》為精妙品。 

  趙孟頫,是宋太祖趙匡胤第十一世孫,妻管道昇精於書法繪畫。趙孟頫、管道昇夫婦生子趙雍,孫趙麟、趙風,及外孫王蒙等,三代人出了七個大畫家,影響了元、明、清、當代近一千年的中國書畫的發展。 

  這塊瓷片上的“釣翁”瓷畫與趙雍《松溪釣艇圖》十分相似,比較瓷與畫,應有的元素它倆都有了:江面遼闊,近處一小艇(小船),艇上有一漁翁端坐船頭(圖10),一手執釣竿,靜等魚上鉤,神態寧靜。近岸處有坡石遮船,趙畫中樹,前兩株為松樹,一株側向江中,枝幹枯槎,松葉攢針;後兩株為葉樹,一株作介字點葉,一株作橫筆點葉,石旁點綴荊棘。瓷畫中的樹木在懸崖上倒掛垂下。遠處畫坡石及遠岸山巒,都是以長披麻皴繪就,石廓及結構折轉處,均以濃墨密點繪,疏密有度。水面無水紋,淡墨干筆掃過,或以橫線劃過,遠山岸邊水邊,作山於水的分界意境。兩圖都是“一水分前後岸”的“三段式”構圖,這都是對古代傳統繪畫的相容並蓄,可“畫有古意”。 

  “一蓑一笠一漁舟, 一個漁翁一釣鉤,一拍一呼還一笑, 一人獨佔一江秋。”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紀曉嵐隨行。一天,他倆登上長江岸邊的一座酒樓,欣賞一片江景。乾隆心血來潮,要紀曉嵐即景做一首絕句,詩中必須包括十個“一”字。曉嵐唯唯領命。他走進臨江的窗戶,放眼望去,但見秋雨如絲,江面上霧影濛濛,卻無往來的船隻,不遠處,岸邊泊著一條小船,一個漁人戴笠披蓑,正在垂釣。 

  紀曉嵐略一沉思,便念出了兩句詩:“一蓑一笠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乾隆見紀曉嵐兩句詩便用了五個“一”字,不覺頷首微笑,表示讚許。誰知紀曉嵐只做了前兩句,後兩句卻做不出來了。他撚鬚皺眉,苦思冥想,搜索枯腸,終難在下面兩句中再安上五個“一”字。乾隆見他做不出來,不覺把桌子一拍,大笑道:“今天可難倒你啦!”只見紀曉嵐不慌不忙地又念道:“一拍一呼還一笑,一人獨佔一江秋!”原來,紀曉嵐從乾隆剛才哈哈大笑的動作中,觸景生情,信手拈來,得出了後兩句詩,總算圓滿地完成了皇上苛刻的命題。 

  “明清瓷上多釣翁”的瓷片標本一字排開,生動有趣。與“釣翁”有關的詩句也是俯首可拾,唐人李頻有“久愧干朝客,多慚別釣翁”句,還有唐人李賀的“捨南有竹堪書字,老去溪頭作釣翁”、唐人岑參的“愛茲林巒好,結宇向谿東。相識唯山僧,鄰家一釣翁”、前蜀李珣《南鄉子》:“雲帶雨,浪迎風,釣翁迴棹碧灣中”、清人龔自珍的“敲門借書者釣翁,探碑學拓者溪僮”…… 

  其實,古人或今人都可以釣為樂,“獨釣”可以讓人安靜下來,感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塵世喧鬧久了,獨處未嘗不是一種神仙境界。想必,自古以來的畫工與瓷畫匠人,正是迎合了人們的這種心境需求,才畫出這些釣翁之圖的。古畫、古瓷與古詩詞,它們在藝境與心境上著筆著色,相互映襯、應答,產生共情,給自己一份寧靜,給讀者一份感悟,人生悠悠,淡泊明志,寧靜以致遠,這才是中華傳統文化智慧的大境界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