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唇口、直頸、鼓腹、淺圈足。器內外施釉,圈足及底無釉。通體繪青花紋飾,口沿外側繪朵雲紋;肩部繪四獸面紋,中間書「宣德年製」楷書橫款;腹部畫一條雄赳五爪回龍遊戲於朵雲間,龍作回首狀,睜眉瞠目,炬眼炯炯,張牙舞爪,剛勁有力;脛部繪一圈蓮瓣紋。青花髮色濃艷青翠,濃處有鐵鏽斑痕。
此件重要的龍紋罐源自一個法國私人家族,於其家族中代代流傳至今。現任藏家是一位顯赫的瑞士籍女士,此罐曾為其外祖母M.Legrand女士(1883-1978)之藏品。M. Legrand 女士來自巴黎北部,於巴黎度過了大半人生,1926年時繼承了此罐,後傳於其子(現任藏家的舅父(1908-1998)。此罐曾被紀錄於一張1981年的清單之中。1997年現任藏家的舅父過世後,由她繼承了此罐,並將之置於其宅邸穿堂作擺放杖之用。
此罐為宣德時期的作品。宣窯多被鑑賞家認為是中國青花製作的高峰。宣德時期,皇室的倡導、技術的突破、加上鮮明的藝術性,成就了一批在中國漫長陶瓷史中最為傑出的青花瓷器。
收藏看點 shoucangkandian
【好貨總是不怕晚】
收藏看點致力於為廣大藏友提供古玩藝術類的收藏資訊、知識及藏品展示。
宣德官窯的產量豐富,估計當時一度有多至58座窯在為宮廷燒造瓷器。據宣德八年(1433年)《大明會典》記載,朝廷曾一次下令御器廠燒造龍鳳瓷器443,500件。宣德五年(1430年) 的另一筆記載則提到,朝廷曾下令要求御器廠提高產量,惟此舉後來被認為過度浪費,因此御器廠於同年九月停產,直到宣德八年才恢復生產,之間有兩年的停產期。宣德在位僅有十年,這代表說目前所有的宣德傳世品皆於短短的八年內燒製完成,實為驚人。
宣德時期御器廠的品質控管非常嚴格。宣德地層出土的大量殘品便揭示了當時嚴格的品質要求,任何一件無法達到標淮的器皿皆被摧毀掩埋。宣德官窯優良的品質和品類紋飾的多樣性在在體現了宣德本人對藝術的贊助和追求。宣德瓷器的胎體低鈣高鉀,透光性高。釉層盈潤,釉下青花的描繪更於此時期獲得了完全掌握。宣德龍紋的描繪以其矯健生動而著稱,如此罐上的龍紋,筆法遒勁有力,氣勢威猛剛勁,遠為後朝所不及。宣窯的品質無論尺寸大小均為優異,且器形多變,文獻所記載的種類之多,許多至今仍無實物可資對照。傳世及發掘出的宣窯瓷器小至鳥食罐,大至魚缸及此類大罐。
帶款的永樂瓷器數量極少,且皆書篆體,而宣窯則多書楷體。宣窯款識的書寫位置不一,可見於口沿下方、底部,或與此罐一般於肩部。款識格式也不盡相同,有雙圈、無圈、橫款、一行或雙行款等。偶見如此罐上的四字款,但仍以六字款為多。部分學者認為多數宣德款識的粉本應來自宣德皇帝的書法。此觀點的依據似乎來自和一張宣德皇帝繪《犬與竹》(宣德二年(1427)繪,現藏坎薩斯市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上「宣德」二字款識的比較。 宣德款識亦見篆體,惟數量稀少,主要見於高足碗上。
此罐底部有一個十分特殊的架燒痕跡,呈十字狀。此種架燒的運用,很可能是因為窯工為了讓此類大型厚底的器物在燒製時,空氣可以更好地於器底流通以減少窯裂所特別配置的。
鑒賞要點:
此大罐製於十五世紀,描畫五爪龍回首之神態,四腳剛勁有力,生機勃勃,應為元朝(1271至1368年)青花瓷裝飾常見之龍首向前形態的早期變奏。此不同尋常的繪龍風格,或從南宋(1127至1279年)畫作中汲取靈感。
此大罐上之細節,如龍肘的刺天鬐鬣前方描有短尖鬃毛,為歷代瓷器中所未見。不過,這些細節與陳容(約1200至1266年)筆下之龍形似神和;宋元以來,陳容一派龍畫流傳有自,效仿之作頗多。
宣德瓷器的胎體低鈣高鉀,透光性高。釉層盈潤,釉下青花以沽料繪製,在多孔瓷胎上彰顯精湛技藝。宣窯青花運用濃淡青料的對比多見於盤、高足碗上的海水龍紋,而在大罐上運用如此細膩之技法則至為難得。
本件大罐上龍、獸面、雲三種紋樣的繪製所用青料皆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此御龍氣勢懾人,實為皇帝彰顯權力之象徵。許多鑑賞家視宣德御瓷的龍圖為中國瓷器史上最優秀的代表,此器更是生動活現,絕妙非凡。
帶款的宣窯瓷器多書楷體,款識書寫位置不一,可見於口沿下方、罐內、底部,或如此大罐般於肩部。宣窯款識以六字款為多,但此大罐則為兩組書以四字款的器皿之一,應為特殊場合所燒製。此二組瓷器的尺寸龐大,極其罕見,且皆飾以雲龍紋及獸面紋。第一組飾五爪龍,作回首狀,如此大罐。第二組飾三爪龍,龍首向前。
此罐尺寸碩大,應屬特別委託製作。其式樣與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收藏的一對青花龍紋梅瓶相同,三者極有可能原為一套,是為了特殊的皇家儀式或典禮所燒造。這類大罐保存不易,景德鎮御器廠曾出土過類似殘片,但如此龍紋大罐般完好則應為僅存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