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劍父書畫作品辨偽技巧(共2張圖片)
  • 15年10月13日 21:4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一

圖二

高劍父(1879~1951)是嶺南畫派的創始人之一。他本名麟,後易作崙,字爵廷,別署老劍,劍廬等,廣東番禺人。光緒十八年,他拜於廣東著名花鳥畫家居廉門下,開始學習花卉、草蟲的畫法,奠定傳統國畫根基。1903年,轉學澳門格致書院,跟法國傳教士麥拉學習西方素描。1906年赴日本東京學畫,並加入同盟會。1908年回國,致力嘗試折衷中西畫法。1911年廣州“三二九”起義時任支隊長,辛亥武昌起義後任廣東東路新軍總司令。1921年,在廣州主辦了全省第一次美術展覽,1924年與高奇峰回國後,分別在上海、廣州等地開館授徒,主編《真理畫報》,舉辦新式展覽,以各種形式宣傳這種新興的國畫,以擴大影響,培養美術人才,融會中西的藝術思想影響了好幾代人。高劍父平生畫作甚豐,作品曾在國際上多次獲獎,代表作有《東戰場上的烈焰》、《松風水月圖》等。晚年居於澳門,1951年病逝。

正如很多新事物的出現總要遭受來自各方面的阻力一樣,高劍父的這種藝術嘗試一開始便受到了各種勢力的攻擊和批判,甚至有人譏之為數典忘祖,沒有根基;還有人認為他們是抄襲、剽竊東洋畫,背離中國畫的正統。隨著創辦“春睡畫院”,嶺南畫派人數的不斷壯大及畫藝的日趨成熟,尤其是中國畫改良的革新精神的提高,越來越受到畫界的矚目並享有一定的歷史地位,以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等人為代表所開創的“嶺南畫派”已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美術流派。他們在二十世紀的美術革新運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經逐漸成為美術史論界的共識。

高劍父一生不遺餘力地倡導革新中國畫,反對將傳統繪畫定於一尊;主張折衷,即一方面折衷與傳統文人畫與院體畫之間,又折衷於中國傳統繪畫與東西方繪畫之間;強調兼容並蓄,取長補短,存菁去蕪,他是近代我國最早嘗試融合中西和東洋畫法的先驅。在創作上,他擅長寫意,也能畫工筆,他對人物、山水、花鳥均有很高造詣,其畫筆墨蒼勁奔放,充滿激情。另外,他還長於書法,喜用雞毫筆,風格雄厚奇拙。

高劍父在中國畫傳統技法基礎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畫法,著重寫生,善用色彩或水墨渲染,追求透視、明暗、光線、空間的表現,尤其重視水墨和色彩的渲染,具有南方特色,最終創立了嶺南畫派。

高劍父的山水畫氣勢磅礡,筆法橫砍豎劈,干筆飛白,於秀逸中見剛勁。作畫很少用中國畫線條,而是用色彩和水墨的渲染來表現形象和質感。他的工筆人物、花鳥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所作水墨花鳥,放縱似明代的徐文長。又以宋代的石恪、南宋的梁楷一體,“減筆”畫人物,雖著墨敷彩不多,寥寥幾筆,生動傳神。

圖一圖二都是署名高劍父先生的《秋燈蚱蜢圖》。風格、題材、構圖、造型、細節、落款內容都幾乎一樣,規格尺寸略有變化,圖一豎幅,圖二橫幅。但比對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圖一的“秋燈”和“蚱蜢”沒有立體感,原因是蚱蜢所處的位置選擇的不夠恰當,蚱蜢是在燈裡還是燈外,立體空間的關係不夠清晰。燈具材料的質地交代的較為含糊,蚱蜢的前爪和後腿的蹬腿動作不夠生動,尤其是頭部觸覺的兩條須軟綿綿沒有彈力,整只蚱蜢死氣沉沉,似乎沒有生命跡象。最過不了關的是畫中的書法寫得疲軟並且像亂草一樣,書法在畫面的位置安排上也不夠妥帖,除了誇張以外,字與畫互不謙讓,主次不分。

然而圖二的蚱蜢本色細膩的張狂姿態以及羽翼質感層次及意趣的描寫,在整幅畫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最難表現的是紗燈的朦朧、隱約、透亮的質感的渲染和燈裡所泛透出來的光芒所透析出來的意境,是如此的溫暖,傳神和逼真,書法更是高氏典型和獨樹一幟的“枯籐體”,書風看似意筆草草,實則匠心獨具,筆勢曲折多變,筆劃畫粗畫細,墨色或濃或淡,縱筆如枯老之籐蔓,橫筆如垂死之枝椏,看似拙筆,實則意趣橫生,其個性書法一般人難以模仿。

以上信息由古董台灣提供,如果想要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