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永宣、正統和景泰不同時期青花瓷(共2張圖片)
  • 19年10月11日 14:5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代各代青花瓷器在發展中的變化,早期受到元青花的影響,到了永樂之後逐漸形成了自己朝代的瓷器特點,明朝元青花瓷器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鈷料的使用。明初,景德鎮繼續為明廷燒造御用瓷器,但至今還未發現帶有洪武官窯紀年款的實物。總體來說,洪武朝的青花瓷有些方面繼承了元代風格,器型粗大,胎體厚重;但也有明顯不同,如圖案裝飾線條粗疏豪放,改變了元代層次多,花紋滿的風格,趨向多留白。洪武青花色澤偏灰,色澤暗淡,可能是因為戰亂中斷了進口青料而使用國產青料造成的。

到永樂時期,青花瓷器普遍使用蘇麻離青,髮色濃艷有黑斑。蘇麻離青是從波斯(今伊朗)運來的鈷料,這與鄭和下西洋不無關係。您看觀復展出的「明永樂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北京故宮藏「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鼎式三足爐」、「明永樂青花龍紋天球瓶」,天球瓶這種器形也是永樂年間從西亞地區流傳進來的,原為金屬器。

                             明永樂青花龍紋天球瓶

宣德青花用鈷料有進口和國產兩種,以蘇麻離青料描繪為主。繪製紋飾時,兩種青料既有單獨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常使用國產料淡描勾線,進口料呈色渲染。

穩定的政治環境,一定會帶來經濟的繁榮發展。明成祖朱棣時,五次北進蒙古,又南征安南(越南)。派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使萬邦來朝。其後在明仁宗和宣宗的治理下,大明國力達到頂峰,史稱永宣盛世。反映在官窯青花瓷器上,不僅製作精美,式樣繁多,數量也大得驚人。據可見記載,僅宣德八年(1433)一次就要求御器廠燒造龍鳳瓷器44.35萬件。宮廷動輒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需求數量,既是景德鎮瓷業的沉重負擔,也是景德鎮成為瓷都的重要原因。後來,明廷不得不以「官搭民燒」的方法,與民窯合作來完成這些任務。

明宣德青花靈芝紋蓋罐

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朱瞻基駕崩,正統皇帝朱祁鎮登基。之後相繼發生了「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的政治事件,朱祁鎮與景泰皇帝朱祁鈺兩兄弟在謀臣的策劃下爭權奪位,使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於政治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這一時期的官窯瓷器,被稱為「空白期」或者「黑暗期」,因為至今沒有發現這28年間寫有官款的瓷器。
但正統十二年(1447)有不准民窯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
景泰五年(1454)有減饒州歲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記載;天順元年(1457)曾派中官赴景德鎮督燒瓷器;天順三年(1459)又有將原定燒造13.3萬餘件的瓷器准減8萬的詔令。從文獻記載看,這段時期不論官、民窯瓷器都有燒造。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