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瓷器中的「青花黑筋」(1張圖片)
  • 25年8月6日 09:0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摘要]:明中期至清早中期的一種青花特徵。在偏灰的青花中,會有一條黑色的細線條,很像青草中的筋脈線,故又稱青草筋。乍看是黑色,細看呈深藍色。青草筋是順著青花繪畫筆勢而產生,每一筆畫中也只會出現一條青草筋。
  
  
   
青花黑筋是明中期至清早中期的一種青花特徵。在偏灰的青花中,會有一條黑色的細線條,很像青草中的筋脈線,故又稱青草筋。乍看是黑色,細看呈深藍色。青草筋是順著青花繪畫筆勢而產生,每一筆畫中也只會出現一條青草筋。筆勢長,則青草筋也長。在青花中的左右位置,是跟筆鋒走的。中鋒用筆,一般會出現在青花的中間部位。有小分岔,是坯胎紋理造成的分岔,分岔線條很短,也不規則。現在的仿品,區別在於仿品的青草筋是細筆補重色彩,看出有另筆加繪跡象,無自然順著筆鋒形成的風味。
   
有青草筋特徵的青花瓷,其數量特大,既有官瓷也有民窯,但是在細瓷中呈現。若是粗胎,面不光滑,就形成不了青草筋特徵。若是青花料過度濃重時,在深藍發黑的青草筋上,又會在青花特重處,顯示一段段深綠色的線條斑,處在其位置的釉泡,也顯示深綠色。如用放大鏡觀察,在深綠色的線條斑裡,還會有放射狀的細紋,顯銀白色亮光。在乾隆時期,這種特徵被運用到樹葉、花葉、草葉的繪畫上,恰到好處,煞是形象逼真,繼而被推到極致,又發展出一種被稱為「青花白筋」的瓷藝,又稱「花草白筋脈」。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