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萊菔紋碗(共3張圖片)
  • 24年5月4日 05:5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蘿蔔,又名“萊菔”,自古以來是中國人飲食中最常見、最普通的菜品之一。中國古代瓷器上的紋樣,多來源於生活,且豐富多樣,既有高山流水、人物花鳥,也不乏接地氣的蘿蔔、白菜紋。這裡來介紹一件明代民窯燒造的青花萊菔紋碗。

圖2

圖3

  這件青花萊菔紋碗(圖1),高7.5、口徑14.5、足徑6.7厘米,敞口,深腹,圈足,碗口沿內外及外壁近底處各有青花繪的兩圈弦紋,腹外壁以青花繪四株萊菔紋,碗內心雙圈內又繪拔地而出的萊菔一株(圖2),五株萊菔皆較清晰地繪出數瓣葉莖,長勢茂盛,顯出生機勃勃、向上生長狀。總體觀之,此碗造型普通,器型也並不十分規整,青花髮色比較灰暗,釉面縮釉等瑕疵較多,從這些特徵看應屬明代中期民窯燒造的青花瓷產品。 

  萊菔紋作為一種裝飾紋樣,在明清時期較為流行,除了青花瓷繪萊菔紋外,青釉瓷器中也見有刻畫萊菔紋裝飾的。筆者曾在古玩市場購得過一件青釉萊菔紋碗殘器標本(圖3),高5.9、足徑3.8厘米,此青釉碗的內壁一周刻幾片萊菔葉紋,葉面寬大,中間刻有葉脈,旁邊有篦劃紋數道,全器造型較為規整、刻畫精細、釉面瑩潤,從胎釉特徵看應為明代龍泉窯產品。 

  雖然這兩件碗都談不上精美,但作為500餘年前的實物,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有助於瞭解蘿蔔及萊菔紋在傳統文化中的意義。據考證,蘿蔔的原產地就在中國,栽培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從出土和傳世品看,萊菔紋在瓷器上的出現,大約開始於明代中期。關於萊菔紋的流行,至少可歸納為以下幾點原因:首先,中國瓷器紋樣不僅題材豐富,而且大多蘊含一定引申意,所謂“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萊菔諧音“來福”,以此寄托一種吉祥的寓意;其次,宋明理學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明代士大夫注重修身以達到內聖,飲食方面也是追求簡樸以修身養性,《菜根譚》即是明代人編著的一本論述修身、處世的語錄集,其中說:“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清初人鄭板橋也說:“青菜蘿蔔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道出了士大夫們的人生境界;再次,蘿蔔本身也是健康食品,俗話說“蘿蔔白菜保平安”,蘿蔔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有些地方又將白蘿蔔稱作“土人參”,因此萊菔紋也受到普通社會大眾的喜愛。 

  眾所周知,人們通常食用的蘿蔔基本是其根部,而上述萊菔紋主要所繪的是蘿蔔莖和葉,而到了清代有繪連葉帶根的整個蘿蔔。此外,在清代還流行一類蘿蔔造型的瓷瓶,名曰“萊菔尊”,造型細長優雅,其中景德鎮官窯就燒造有數量眾多的萊菔尊,可見清代時萊菔裝飾已登大雅之堂。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