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收藏的三個講究 邊款成鑒別重要依據
  • 17年3月19日 08:2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董台灣解說,印章收藏的三個講究 邊款成鑒別重要依據。

自明代中葉以降,篆刻的邊款藝術成就與明清流派印章藝術是並駕齊驅的。這一顯著特點,倘使說明清流派印章藝術是秦漢印優良傳統一脈相承的發展產物,那末,明清卓有大成的邊款藝術則是秦漢印苑裡所未曾有的全新創作。

鑒定一方印章是否為明清時代的,經過識包漿質地,析刀法特徵,觀印鈕體式這樣三個過程應該是不難斷定的。但涉及具體篆刻名家,則必須依據存世可查的各項物證資料,及印章本身的邊款內容風格來仔細考證。嚴格說來,篆刻家同時也是風格不一的書法家,自書自刻,或者不書而刻的款識,常常表現出一種毛筆所達不到的韻味。有的神似晉唐小楷,有的宛如魏晉草書,有的像北碑,有的像漢簡,各種書體神韻畢現,彷彿成了一個微型的碑林世界。

篆刻家在印旁刻款,則始於明代。印款除題年月姓名外,有時還加上其他詞句,類似跋語。內容多的,佔滿一面、兩面、三面、四面,甚至包括石頂刻上五面。有的書稱「印跋」。石章刻邊款的始創者文彭,刻法如同刻碑,是先寫款字,然後依墨下刀,每一筆雙面著刀。繼之者何震則開創了不寫款字,操刀便刻,每一筆只刻一刀的單刀直刻法。雙刀法依筆跡而刻,比較能體現筆意,單刀直切,淋漓痛快,則比較容易表現出刀味與石味。明末清初一批印人,石章邊款不論篆隸真草,還是多數用雙刀法。直到乾隆年間,丁敬開始全用單刀法,蔣仁、黃易以下群起效之。單刀法遂成氣候。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