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共41張圖片)
  • 24年8月23日 19:1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1、北宋 佚名 寫生蛺蝶圖頁

此圖不知原載何冊,亦無作者姓氏。察其海棠花葉及蛺蝶的畫法,當是北宋末畫院中人所作。蛺蝶生動而情趣昂然,雖為院體畫,卻不流俗。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2、南宋 佚名 盥手觀花圖頁

絹本設色縱30.3、橫32.5厘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繪三仕女在宮中院落觀花的情景。圖左邊湖石花叢,案前小方幾上置古銅觚,中插牡丹三多,案後方幾雜陳古盆。拳石、翠草旁設圓杌覆繡花圓墊。一仕女雲鬟金飾,宮帔華裳,錦裙曉妝,正盥手並注目觀賞案前之花卉。旁立侍女捧金盆,身後立侍女手持長柄宮扇。後偶綠絲步障,障外叢竹、花草、樹木點綴。整個畫面佈置秀美幽雅,用筆精細。從人物描繪、連筆,敷色都近似周昉風格。畫面無款印。經專家鑒定,定為南宋畫。清高士奇、陸費墀題記。清高士奇,近代周叔弢鑒藏。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3、 南宋 佚名 寒塘鳧侶圖頁

絹本,設色,縱16.6cm,橫20.8cm

此圖原載《歷代名筆集勝冊》(見《虛齋名畫錄》)。簽題閻次於作。按《圖繪寶鑒》云:閻次於為閻仲之子。能世其學而過之。畫山水人物,工於畫牛。孝宗隆興初(1163),進畫圖稱旨,補次於承務郎,畫院祗候。但此圖近似馬遠家法,不應是南宋初期之作,故改題無名氏作。畫是江南的冬景,水邊的白梅、水仙、茶花盛放著,蘆葦已枯敗,水落石出,禽鳥或游或飛。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4、南宋 佚名 荷塘鸂鵣圖頁 

絹本,設色,縱16.8cm,橫21cm。收藏:故宮博物院

本幅無款印。  畫面煙霧迷濛,一彎清溪,兩岸夾植楊柳,間以紅花。溪中蓮葉點點,鸂鵣戲水,其樂融融。一行白鷺破空飛向遠方,蜿蜒的清溪流向畫面深處。小小的冊頁畫中採用了深遠與高遠的畫法,使畫面意境達到了深遠的效果。柳葉用攢筆點畫,樹幹用雙鉤法繪出,鸂鵣以工筆刻畫。設色柔和淡雅。  對幅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花鳥從來屬劍南,水禽夏卉照晴潭。鴛鴦無礙稱其紫,弟子有時勝彼藍。水宿相呼如解敕,沙群式度自能諳。漲灘落鳥尋常事,何涉西台紀怪談。」   

清《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5、南宋 佚名 荷亭銷夏圖頁

炎炎夏日,在倚山傍水的亭榭內,袒腹閒躺、臨水乘涼,是何其舒暢、快活的樂事!綠蔭濃密的山巖旁,在一座精心構築、伸往水心的江亭裡,不但可瞧見這麼一位快活神仙,而江亭外綠波微蕩,青荷飄香,長堤上垂柳搖曳,遠山洲渚幽潤蒼茫,任誰看了也不禁暑意消散、舒暢不已!

對於重視養閒修行的文人來說,夏日的暑氣帶來了混濁黏膩,必需要加以滌除,身心才能回歸清明與澄淨。因此各式「銷夏」的情景,如臨水乘涼等,也就特別受到重視。這幅「荷亭銷夏」裡,畫家一方面精心地描寫盛夏時節,水光山色間的園林生活景致,一方面又以袒腹高臥的主人翁,具體點出畫中寄寓的逍遙閒適之意,情、景兼融俱妙,是這幅畫最令人稱道的地方。

「荷亭銷夏」采全景式的構圖,由近處的坡石、亭廊,到遠處的青峰、洲渚等,層次井然、變化豐富。此外,畫中無論是蒼松或翠柳,水閣或江亭,都描繪得相當細謹;而近景的坡石、山巖與樹木,也都呈現李唐一派挺健的風格特徵,由此看來這應是一幅南宋中期李唐後繼者的傑作。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6、南宋 佚名 荷蟹圖頁

絹本,設色,縱28.4cm,橫28cm。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無款。鈐印一方,印文模糊不辨。

圖中殘敗的荷葉枯黃斑駁,半浸於水中,一隻雌蟹揮螯伏於葉上。潺潺流水中生長、飄浮著紅蓼、蒲草、浮萍、水藻等,其葉片邊沿均已泛黃,顯示出時已臨秋,荷葉的頹勢與雌蟹的鮮活形成強烈的對比。畫面刻意求真,荷葉用雙鉤夾葉法描繪,葉之葉筋、斑紋及莛上的小刺都刻意求工,雌蟹用筆縝密嚴謹。此圖畫面意境生動,題材別出新意,為宋人寫實畫作的典範。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7、南宋 鶺鴒荷葉圖頁

絹本,設色,縱26cm,橫26.5cm。

本幅無款。鈐鑒藏印「宋犖審定」,又半印一方,印文不辨。裱邊題籤:「宋人畫鶺鴒荷葉」。

圖中荷塘裡枯枝斷莖,一片殘敗的荷葉向上斜出,翻捲的葉面,滿佈蟲蝕的痕跡,一隻鶺鴒停駐其上,雙爪緊握荷莖,扭頸俯視,神情專注,為蕭瑟的深秋平添了幾許生氣。鳥羽刻畫細膩,先用色渲染,然後以極細之筆勾出,筆法生動秀逸。構圖疏密有致,動靜結合。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8、南宋 佚名 蓼龜圖頁

絹本,設色,縱28.4cm,橫28cm。

本幅無款。鈐一印,印文模糊不辨。

圖繪溪水岸邊,泥坡碎石,紅蓼吐艷,野菊輕綻。一隻老龜緩緩爬上坡岸,未及出水,便被蓼花上的小蜂所吸引,駐足昂首仰望,後足仍浸於池中,其悠閒自在、與世無爭的神態表露無遺。用筆兼工帶寫,紅蓼、烏龜以中鋒細筆勾描,小草、花蕊用小寫意法,工寫結合,筆法靈活多樣,設色淡雅清秀。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9、南宋 佚名 柳塘釣隱

新荷點點、綠意盈盈的山池上,一道長堤、小橋,逶迤地通往這處池畔幽居。屋宅周圍,掩映著如綠瀑般的垂柳。山池的這一頭,大、小水鴨兒們在水閣前悠遊、鷺鷥在蘆葦間穿梭;山池的另一頭,則見幽居的主人,正倚著扁舟、伴著美酒,在煙波中留連。

自北宋起,山水畫的面目,除了描繪北方嚴峻、荒漠的崇山峻嶺之外,也漸漸將花鳥融入山水,發展出表現溪塘汀渚虛曠之美的小景。這些作品由於筆風清麗,畫幅較小,充滿詩意,後來也成為南宋山水畫中重要的表現形式。這幅「柳塘釣隱」以廣角取景,處處充滿生機,畫面明淨而開闊,展現了宋代小景山水的特色。游息其間鴨鳧及鷺鷥,不僅為山池增添幾分野趣,更表明了畫中主人翁遠離塵俗、隱遁江湖的心意。

這幅「柳塘釣隱」沒有名款。全幅設色輕柔,在描繪點景人物、游禽水鳥、與柳樹荷葉等的細膩嚴謹筆觸中,仍保有樸質的寫實之美。這與南宋常見的較為圓熟、硬勁、多轉折、波磔的筆觸稍有不同,推測這應為一幅南宋前期,以花鳥作為點景的山水佳作。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10、南宋 佚名《梅竹雙雀圖》

絹本,設色,縱26cm,橫26.5cm。

本幅無款。鈐鑒藏印「宋犖審定」、「嘉慶御覽之寶」,又半印一方,印文模糊不辨。裱邊題籤:「宋人畫梅竹雙鵲」。

綠竹叢中逶迤伸出白梅兩枝,清麗冷艷。兩隻鴝鵒棲於枝頭,翹首顧盼。鳥羽用細筆勾描,然後以墨或淡彩暈染,近似「沒骨」法。梅花用白粉和淡黃色勾填,層次豐富。竹葉用雙勾法勾勒輪廓,再染以花青、汁綠、赭石等色。

清《石渠寶笈》著錄。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11、南宋 佚名 憩寂圖

冊頁絹本墨筆 縱22.8厘米 橫23.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12、南宋 佚名 三羊圖頁 

絹本,設色,縱21.2cm,橫20cm。 收藏:故宮博物院

圖中柳蔭下山羊在坡草間徘徊覓食。除羊角和四蹄輪廓稍用淡墨細線勾勒外,其餘部分均以「沒骨法」為之,尤其是右側兩隻白羊,長毛紛披,細柔蓬鬆,富於質感。樹幹用干筆皴擦,筆致沉厚。本幅無作者款印。鑒藏印鈐「醉兮□心」、「江村」、「武功」、「虛朗齋」4枚 。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13、南宋 佚名 霜桕山鳥圖頁

絹本,設色,縱24.2cm,橫25.4cm。

本幅無款。半印不辨。

圖繪烏桕一枝,葉片稀疏,經霜之後葉尖微微泛紅。果實滿掛枝頭,表明時值深秋。3只文鳥姿態各異,棲於枝頭。樹枝用濃墨一筆畫出,以赭色勾描葉脈與細枝。樹葉、小果採用沒骨畫法。葉之輾轉向背、枝之曲折橫斜,描繪得都很細緻。文鳥以中鋒細筆絲出羽毛,其身體的不同部位分別用白粉、赭石、濃淡墨輕染,細膩寫實。構圖疏朗,動靜結合,設色艷而不俗。此為南宋小品畫中精心之作。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14、宋 佚名《霜柯竹澗圖》

絹本,設色,縱27.5cm,橫26.8cm

此圖原載《宋人集繪冊》,見《石蕖寶笈三編》。無作者落款。畫面表現了天陰欲雪,霜柯臨水,竹葉與山鳥皆有耐寒狀。尺幅儘管不大,卻很有表現力。而且從畫風來看,與《烏桕文禽圖》似乎出於同一畫家的手筆。山間冬季景色,天陰欲雪,霜柯臨水,柯下溪澗奔流,水花飛濺,遠處竹林蔥蘢。兩隻山鳥棲於枝頭,眺望遠方,將觀賞者的目光引向畫外,從而收到畫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15、南宋 無款 雪蓧寒雛圖

絹本設色 縱28.2厘米,橫28.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原載《宋人集繪冊》。繪五隻麻雀棲止於枯之枯棘上,右側親小竹一枝。圖中小鳥神態各樣,有的靜觀,有的對語,有的作欲飛狀,形象生動逼真。從畫面看,小鳥的形象更接近自然情態,說明作者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寫生的功力。此圖用筆精工設色優美,是南宋寫生花鳥畫中的妙作。無款印,曾經清人宋牽收藏,《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16、南宋 無款 松澗山禽圖

絹本設色 縱25.3厘米, 橫25.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參天的古松下,山溪蜿蜒奔流,水花飛濺,四隻山鵲姿態各異,或飛鳴,或樓止,或啄食於山澗和樹石之上,形象生動。圖中用濃墨畫松斡和松鱗,松針用墨線勾描後用石青渲染。竹葉用嚴謹的雙鉤填色法。山石則用墨線勾勒輪廓,進而用淡青色破染,使畫面富有立體感。此圖用筆蒼勁,靜中有勁,為南宋小幅花鳥畫中精秀之作。這幅作品曾經明黔寧王沐琳和項元汴收藏。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17、南宋 佚名 瓦雀棲枝圖頁

絹本,設色,縱28.6cm,橫29.1cm。

本幅無款識。鈐鑒藏印「宋犖審定」。裱邊題籤:「宋人畫瓦雀棲枝」。

麻雀常宿於簷瓦之間,故一名「瓦雀」。圖中從左向右伸出海棠一枝,果實散掛枝頭,樹葉已染秋霜,間雜紅、黃、綠色,斑斕可愛,惜葉、果有些已遭蟲蝕。海棠枝頭棲息著瓦雀5只,其中4只或縮頸養神,或整理羽毛,姿勢各異,神態安適,唯中間一隻發現頭頂樹葉上落有小蜂,故昂首注目,張口欲啄,小蜂似發現險情,翹尾開牙,準備應對。此畫面靜中寓動,張弛有致,深合畫理。

瓦雀翎毛刻畫精細,高度寫實。海棠取輕勾淡染之法,以表現秋葉缺乏水分的輕、薄質感。瓦雀和果、葉以枝條貫穿,若網在綱,有條不紊。細觀墨筆枝條雖細,然尚以濃淡墨分出陰陽向背,富於立體感,顯得剛健有力。

存《宋人集繪》冊中。《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18、南宋 佚名 烏桕文禽圖頁

絹本,設色,縱27.5cm,橫26.9cm

雪後溪邊,天色晦冥,老梅初放。樹棲綬帶鳥一雙,毛羽絢爛。樹下溪流湍急,水花飛濺。岸石上覆蓋積雪,畫家以水墨烘染陰天,以白粉表現積雪,以流暢的曲線描繪流水,最為獨特的是為了表現溪岸岩石為水沖蝕形成的蜂窩之狀,另創皴法,前此未見。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19、南宋 佚名 繡羽鳴春圖頁

絹本,設色,縱25.7cm,橫24.1cm。

本幅無款識。鈐鑒藏印「宋犖審定」。裱邊題籤:「宋人畫繡羽鳴春」。

圖中畫一隻美麗的山鳥,單足立於太湖石上,神情淒楚,啼鳴不止,右爪不安地刨動。細觀乃知其被一細繩繫於石上,失去自由。作者用心至為深婉。宋歐陽修有句云:「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亦即此意。

太湖石的皴染較為粗疏,與小鳥翎毛之精細形成對比,主次分明。周圍不設襯景,更顯鳥之孤獨。禽類本無表情,畫家借鑒人類眼睛的畫法表現其心理,堪稱妙筆。

存《宋人集繪》冊中。《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20、南宋 佚名 馴禽俯啄圖頁

絹本,設色,縱25.7cm,橫24.1cm。

本幅無款。鈐鑒藏印「宋犖審定」。裱邊題籤:「宋人馴禽俯啄」。

圖中一隻麻雀立於淺藍色敞口瓷罐上,低頭欲啄罐沿。麻雀身繫紅繩,繩端拴一圓環,表示已被擒獲豢養。麻雀屬難以馴化之鳥,畫面中的瓷罐內雖有白米,雀卻不食,表達了嚮往自由生活的心願。畫家先以尖細之筆繪出麻雀的輪廓、羽絨,再用濃墨、淡赭點畫出翅膀、尾羽和眼目。

清《石渠寶笈》著錄。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21、南宋 佚名《香實垂金圖》

絹本設色 縱24.3厘米 橫27.5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上無款。畫法雙鉤設色,敷色暈染,工力俱深,葉色之嫩老,香實之垂金,傳神畢肖。果葉疏密有致,正側偃斜,捲曲掩映,深有空間感。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22、南宋 雜劇打花鼓圖

絹本設色,縱24、橫24.3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無款,此圖亦散冊。圖中二角色皆為女子所扮演。右方一人,背後插一扇,上書末色。其扇中裂為二,與前幅「眼藥酸」副末色所用之扇同,疑為副末色專用之道具,用以點明角色者。惟一則用「諢」字暗示,此則明書末色耳。腰間所插之物,亦即劇終時用以撲淨之篦。至其劇名,周貽白先生疑為「鞭帽六麼」而未能作肯定。按《蘿粱錄》於記雜劇後又稱「又有雜扮,或曰雜班,又名經元子,又謂之撥和,即雜及之後散段也。」此圖或是雜劇後之散段亦未可知,錄以待考。圖中人物衣紋細勁流利,神情動態刻畫恰到好處,為雜劇史珍貴形象資料。畫中鈐有「晉府書畫之印」等印五方,經元內府收藏,不見著錄。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23、宋 佚名 垂柳飛絮圖

絹本,設色,縱25.8cm,橫26.4cm。

本幅無款。鈐「墨林秘玩」、「項子京家珍藏」、「項元汴印」、「神品」等鑒藏印4方。

圖繪新綠垂柳四枝,裊裊生姿,柳絮似雪飛舞,透露無限春意。畫中柳枝用中鋒一筆畫出;柳葉用細筆勾勒,並填以汁綠;柳絮用白粉信筆點之。全圖用筆工整,賦色淡雅。構圖疏密得體。上方垂下的柳枝與右側伸出的柳枝將畫面分割成形狀不等的四部分,小中見大,引人遐思。圖的左上方有宋寧宗皇后楊氏的題詩:「線捻依依綠,金垂裊裊黃」,並鈐八卦中的「坤卦」形印。

對幅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慶元有楊後,可是出關西。畫自女中佼,書將帝與齊。風枝如向日,雪絮不沾泥。設較謝家句,一籌當讓虧。」鈐「太上皇帝之寶」、「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等印。

此圖曾經明人項元汴、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見《石渠寶笈續編》)。簽題楊後作。楊後是寧宗妻,《圖繪寶鑒》和《畫史會要》諸書均不言其能作畫。此幅上題云:「線撚依依綠,金垂裊裊黃。」但不知此畫是否亦出其手。《畫史會要》載有楊後的妹妹(一作楊娃),會稽人。寧宗皇后妹,以藝文供奉內廷。工詩善畫。嘗寫鶴圖,頗精。很難斷定是或楊後妹子所畫,還是由楊後題籤的?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24、宋 佚名 春溪水族圖頁

絹本,設色,縱24.3cm,橫25.5cm

春暖花開,群魚戲藻。鰱魚擺尾漫遊,鯰魚回身在後,鱖魚則迎頭向上,隱喻了「連年有貴」的吉祥含義。3尾大魚均施以工筆重彩,用筆沉穩工致,片片魚鱗描繪得一絲不苟;而襯景的小魚、小蝦和水藻則純用沒骨法漬染,將魚蝦的靈動和水藻的輕盈表現得恰到好處。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25、宋 佚名 紅梅孔雀圖

絹本,設色,縱24.4cm,橫31.6cm

此圖原載《歷代名筆集勝冊》(見《虛齋名畫錄》)。簽題馬麟作。細審畫上題名,與馬麟的風格十分迥異,其作風亦不相似。馬下一字模糊不清,不宜誤認為麟作。所以只好以無名氏收錄於此。或許是馬氏一家之作,但作品的年代似乎比馬麟早。

溪邊春色,梅花盛開,兩側輔以山茶、古柏、翠竹、迎春。孔雀一對,雄者棲於樹幹,回首梳翎;雌者倘佯岸邊,低頭覓食。毛羽斑斕,與花樹匯成一片絢爛春光。此圖難能之處,在於佈局繁密,但雜而不亂;設色富麗,但艷而不俗。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26、宋 佚名 金明池爭標圖

絹本設色 縱28.5厘米,橫28.6厘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描寫北宋京城汴京(今開封市)金明池水戲爭標的場面。畫面苑牆圍繞,池中築十字平台,台上建軍圓形殿宇,有拱橋通達左岸。左岸建有綵樓,水殿,下端牌樓上額書「瓊林苑」三字。池岸四周桃紅柳綠,間有涼亭,船塢,殿閣。水中龍船屑樓高閣,人物活動於樓內外;龍船兩側各有小龍舟五艘,每艘約有十人並排划槳,船頭一人持旗;另有數只維游其間。書面左,下兩側的苑牆內外,人群熙來攘往。全圖約有千餘人,雖然人物微小如蟻,但仔細觀察,比例恰當,姿態各異,神情生動,頗具藝術魅力。在圖左側的粉牆上有楷書「張擇端呈進」五字款。經專家鑒定,對此圖作者有兩種意見:其一,從落款看,不像後人添寫。如此精細熟練的工筆畫應出自高手,有可能是張擇端的早期作品;其二,從此圖的風格及畫中景物看,斷為宋畫無疑,很有可能是南宋人的摹本。此圖曾為明代安國,項子京鑒藏。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27、宋 佚名 貍奴

一隻白底夾雜灰褐斑紋的小貓在畫中回頭張望。畫家用淡墨暈染頭、耳、頰、上唇、背毛、尾巴及後腳跟;以白粉淺絳點出面部表情及四肢動態;再用濃墨畫出身上的斑紋。貓的眼瞳用淡、中、濃三種墨色,表現貓眼隨光影閃爍的特性。畫家筆觸寫實細微,根根分明的畫出貓毛,呈梅花形按在地上的小爪看起來也很柔軟可愛。據說後唐時代的瓊花公主也有一隻像這樣嘴上有花斑的貓咪,因為樣子看起來很像嘴裡銜著一隻知了,所以命名為「銜蟬奴」,因此後來的詩人也以「銜蟬」作為貓的別稱。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28、宋 佚名 海棠蛺蝶圖頁

絹本,設色,縱25cm,橫24.5cm。

本幅無作者款印。鈐鑒藏印「於騰私印」、「黔寧王子子孫孫永保之」、「丁伯川鑒賞章」、「□堂」等4方。

圖繪陽春三月,蛺蝶翩翩起舞於海棠花枝間。畫家著重表現海棠在乍起的春風中花枝招展的動感瞬間,花朵偃仰向背,葉片翻捲輾轉,枝幹呈「S」形的曲張之態,通過描繪有形的花葉,成功地渲染出了無形的醉人春風和雋永的春意。圖中花瓣先以墨筆雙勾輪廓線,中鋒行筆,線條圓潤流暢。然後在花瓣外側上部略點胭脂紅,旋即以清水將色彩暈染開,最後罩上一層白粉,為海棠花亮麗的色調增添了幾多嫵媚的意韻。葉片用工整的雙勾填色筆法表現,作者根據葉片受光照程度的不同而填染以石綠、墨赭等顏色,從而充分表露出葉片「清如水碧,潔如霜露」的美感,顯示出畫家細緻的觀察力和深厚的寫實功底。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29、宋 佚名 枇杷山鳥圖頁

絹本,設色,縱26.9cm,橫27.2cm。

本幅無款識。鈐鑒藏印「宋犖審定」、 「宣統御覽之寶」。裱邊題籤:「宋人畫枇杷山鳥」。

圖繪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誘人。一隻繡眼翹尾引頸棲於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實,卻發現其上有一隻螞蟻,便回喙定睛端詳,神情十分生動有趣。枇杷枝彷彿隨著繡眼的動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顫動,畫面靜中有動,妙趣橫生。繡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暈染,隨後以工細而不板滯的小筆觸根根刻畫,表現出鳥兒背羽堅密光滑、腹毛蓬鬆柔軟的不同質感。枇杷果以土黃色線勾輪廓,繼而填入金黃色,最後以赭色繪臍,三種不同的暖色水乳 交融,從而展現出枇杷果成熟期的豐滿甜美。枇杷葉用筆致工整細膩的重彩法表現,不僅如實地刻畫出葉面反轉向背的各種自然形貌,且將葉面被蟲兒叮咬的殘損痕跡亦勾描暈染得一絲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鳥畫在寫實方面所達到的藝術水平。

《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30、宋 佚名 疏荷沙鳥圖頁

絹本,設色,縱25cm,橫25.6cm。

本幅無款印。

圖中所繪殘敗的荷葉表明了時當秋日,荷塘的一角,一枝枯瘦的蓮蓬橫出畫面,鶺鴒棲止於蓮梗上,側首注視著上方的一隻小蜂,其凝神專注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蓮梗兩端的鶺鴒與蓮蓬巧妙地平衡了畫面,而鶺鴒目向小蜂的視線則帶動觀者的視線落於畫面上方,這種佈局使畫面顯得既穩定又生動。此圖格調典雅,用筆精緻,畫風細膩,荷葉枯黃的斑點和細小的筋脈均描繪得一絲不苟。

對幅有清乾隆御題詩一首:「葉敗花殘枝亦枯,何來沙鳥立斯須。伊人意寓南遷代,以寫其瞻爰止烏。」鑒藏印鈐「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自強不息」。

清《石渠寶笈》著錄。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31、宋 佚名 溪蘆野鴨圖頁

絹本,設色,縱26.4cm,橫27cm 。

本幅無款識。鑒藏印鈐「真賞」、「龐萊臣珍藏宋元真跡」、「珍秘」、「長宜子孫」、「公」、「信公珍賞」、「會侯珍藏」、「丹誠」、「都尉耿信公書畫之章」。裱邊鈐「信公鑒定珍藏」。

圖繪溪邊蘆葦、茨菰叢生,枝繁葉茂,生機勃勃。雄鴨在岸邊單足站立小憩;雌鴨於水中回首梳羽,姿態閒適,氣度雍容。此圖意在表現一種祥和安定的氣氛,應是南宋畫院點綴昇平之作。構圖成熟簡練,畫面左中部為蘆葦所蔭蔽,給人安全之感;右上方則留出一片水面,啟人遐思,以免閉塞。敷色精細寫實,雄鴨毛羽的表現尤見功力。今色彩雖已暗舊,尚可想見當年斑斕生輝之狀。

對幅有耿昭忠題記:「黃要叔鳩竹圖余素珍之,此頁氣韻精神悉與合一。繪事至此,深入三昧矣。昭忠識。」

存《名筆集勝》冊中。《虛齋名畫錄》著錄。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32、宋 佚名 戲貓圖

本幅傳為宋人所畫,在庭園一角嬉戲的大小貓咪一共八隻。畫欄圍繞,錦障高下相連,使園中彷彿別有洞天。群貓嬉戲於湖石、竹叢、桃樹、牡丹之間,或靜或動,生態盎然。畫家觀察入微,以瞳孔縮成線狀的貓眼,點出了這場貓戲的時序,應該是日光強烈的日間。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33、宋 佚名 寫生草蟲圖頁

絹本,設色,縱25.9cm,橫26.9cm。

本幅無款。畫面鈐鑒藏印共計7方,分別為右上角 「項墨林鑒藏章」,右下角「毅崛眼福」,左下角「於騰私印」、「丁伯川鑒賞章」、「懋和真賞」、「吳氏珍藏」、「伸之」。

畫面右側繪野生花草,狗尾、紫菀莛葉穿插。菜粉蝶落在花上吸取花蜜,蜻蜓徐徐低飛,蚱蜢躍躍欲跳,整幅畫面充滿動感。3只昆蟲在畫面上的等邊三角形構圖平衡了叢生的野草所造成的重心偏倚,使畫面結構穩定。野草和花葉用花青加汁綠勾填,花用沒骨法出之,昆蟲兼工帶寫,形態逼真。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34、宋 佚名《雪蓧寒雛圖》

此圖原載《宋人集繪冊》,見《石蕖寶笈三編》,無作者落款。畫冰天雪地中昂然挺立的雪竹與不畏嚴寒的幼鳥。畫家運筆流暢遒健,竹葉雙鉤,鳥的羽毛也勾勒而出,很見骨力。工筆之中卻具放逸,粗看似拙,細審則精渾。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35、宋 佚名《谷豐安樂圖》

絹本設色 縱24.1厘米 橫24.1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皇家富貴」的風格。畫面構圖簡單,畫法嚴謹工麗,以點概面,一顆豐碩的稻穗象徵了豐收之景況。四隻情態各異、活潑歡樂的麻雀佔據了畫面的主要部分:一隻高飛俯視,一隻仰頭啄谷,一隻口銜谷粒,一隻正專注揀地上的谷子。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36、宋 佚名《江天樓閣圖》

絹本設色,縱97.4厘米,橫54.6厘米,南京博物館藏。

此圖無款印,寫江天坡石,遠山樓閣,舟船人物,松枝虯勁。精緻生動。可看出典型的「馬夏」式構圖,取一角之景,加以遠山的綿延起伏,浩渺深遠,意境深幽,為畫面的水天一色注入了新的活力。畫上鈐有「蒼巖」、「萬幾清暇」、「大雅齋」、「慈禧太后御覽之寶」等收藏印章。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37、宋 佚名《枯荷鶺鴒圖》

此圖原載《宋人集繪冊》,見《石蕖寶笈三編》,無作者落款。可能是一個屏風上的飾圖,畫法很精緻工整,生動傳神,應該是南宋中晚期高手所作。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38、北宋 佚名《榴枝黃鳥圖》

絹本,設色,縱24.6cm,橫25.4cm。

本幅無款。鈐鑒藏印「張篤行印」,另有2印不辨。

深秋時節,石榴成熟,綻開表皮,露出纍纍果實。石榴葉已由綠變黃,有的枯萎,有的被蟲蛀蝕,寫出了秋日的蕭瑟。一隻肥碩的黃鸝銜著小蟲棲於榴枝上,悠然自得。黃鸝的羽毛經淡赭、黃色暈染後再用白線勾描,近於「沒骨」。石榴枝葉賦色對比鮮明。

對幅有清乾隆御題詩一首:「榴子熟時鶯轉時,野蟲銜得集橫枝。笑他自喜權供飽,忘卻有人彈挾之。辛亥清和御筆。」鈐「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八征耄念」、「自強不息」璽印。

清《石渠寶笈》著錄。

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見《石渠寶笈續編》)。簽題毛益作。按毛益為乾道中(1165—1173)畫院待詔,工畫翎毛花竹,尤能渲染,似欲飛鳴,見《圖繪寶鑒》及《南宋院畫錄》。此圖題毛益作,頗近似,但年代似較晚,故改作無名氏。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39、宋 佚名《桃花山鳥圖》

絹本設色 縱23.8厘米 橫24.4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採用雙鉤填彩法,用線工整挺秀、生動流暢、柔中帶剛,畫家追求的不是線的形式變化,而是對質感的表達。花瓣密集寫實,鳥的羽毛細而柔,尾羽敷紅色,有透明感。畫面色彩雅致,鮮花輕敷淡染,一點也不矯揉造作。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40、宋 佚名 子母雞圖

宋 佚名古畫冊頁欣賞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