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玲瓏瓷的發展歷程
  • 16年5月30日 09:4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青花玲瓏瓷的發展歷程,玲瓏,明徹的意思。玲瓏瓷屬於鏤花的一種。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鏤花,而兩面洞透者謂之玲瓏瓷。"其製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圖案設計的花形,鏤刻一個個小米孔,使之兩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下面小編為您介紹青花玲瓏瓷的發展歷程。

這種工藝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只是花紋粗獷而已。先民們將豆、高柄杯等一類圈足器的陶器坯體鏤通成圓形、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幾何形作為生活中的裝飾,如馬家濱文化中的陶豆,其上的鏤空,盛行圓形、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弧邊三角形和弧邊菱形等幾何形,有的還將幾種相間組成環帶狀的鏤空裝飾。大汶口文化的豆或高柄杯上的鏤空,則流行圓形、方形、長條形、三角形、菱形等形式。三國東吳、西晉時期,有一種用青釉製作的鏤空罐,斂口,圓腹,腹上有數排圓形鏤孔,假圈足,有的肩部附雙耳,有的口沿處附一彎柄,極似挎籃,形制大小不一。主要用途是熏香和蒸食,他們把美帶進了日常生活。 由此處可見,玲瓏瓷來源於祖先對美的發現和追求。今天,在觀賞這件玲瓏瓷的佳作時,更感歎勞動者的偉大和聰明。所謂玲瓏瓷,是指經過“鏤花”或“鏤雕”的盤子,是瓷器的裝飾技法之一。其工藝是先把坯體上的花紋進行透雕後,然後通體施薄釉,同時洞眼也得以墁平,由此稱為玲瓏。燒製後,在光照下欣賞,其花紋呈米粒狀拼輟而成,所以,又稱米花或米通,但是,約定俗稱的名稱還是:“玲瓏眼”或“芝麻漏”。

玲瓏製品在隋唐時,江西豐城羅湖一帶的洪州窯就有生產,到了元代,景德鎮窯也生產這類產品,如青花釉裡紅鏤雕花蓋罐;至於明代,永樂年間製作的官窯瓷器玲瓏瓷十分精緻,如花熏一類瓷器;到了清乾隆後期,這類產品更是廣受歡迎,那時官窯和民窯均有製造,如同本文介紹的這只玲瓏瓷青花盤。就是現在,玲瓏瓷也有不少佳作,只是它的孔眼由手工鏤刻改為機械戳制,釉色則從單色發展到紅、黃、綠、藍等多色,成為喜聞樂見的彩色玲瓏瓷。

20世紀50年代以來,玲瓏瓷得到恢復,而且發展很快。玲瓏瓷工藝精湛,裝飾設計時統一考慮玲瓏眼與青花紋飾及加彩的協調問題。雕玲瓏眼時講究刀法。配製的玲瓏眼釉燒成後呈碧綠透明、光亮平整。填眼釉要注意乾濕,乾燥後進行青花紋樣描繪,並施透明釉,然後入窯燒成為青花玲瓏瓷。青花玲瓏瓷釉面白中泛青,料色幽靚雅致,玲瓏碧綠透明,釉中有釉,花中有花,相互襯托,相映生輝,耐酸、耐鹼侵蝕,無鉛毒。若進行釉上彩繪,成為清雅中見鮮潤的青花玲瓏加彩瓷。隨著玲瓏瓷成型的機械化程度提高,玲瓏釉由一種碧綠色發展到多種顏色,玲瓏眼由米粒狀改變為各種形狀組成的美麗圖案。與玲瓏相結合裝飾的青花,由單純的邊腳圖案發展到山水、花鳥、人物等。

以上就是關於“青花玲瓏瓷的發展歷程”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