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石門頌》舊拓本(局部)
西狹頌
郙閣頌
“東漢三頌”是指陝西漢中的石門頌、甘肅成縣的西狹頌、陝西略陽的郙閣頌這三大摩崖石刻,它們在我國金石學、書法史上備受矚目,被譽為東漢摩崖石刻藝術中的奇構佳篇。
石門頌全稱《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又名《楊孟文頌》,原位於陝西褒城縣東北褒斜谷南端古石門隧道的西崖壁之上。褒斜谷地處橫穿秦嶺、連接八百里秦川和漢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全長約235公里,崎嶇險峻,時斷時通。石門頌刻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通高261、寬205厘米,22行,行30至31字不等,計655字,由漢中太守王升撰文,記述楊孟文上疏奏請重開石門通道和修通褒斜棧道的經過。石門頌列“石門十三品”之第五品,1961年被公佈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7年因修建大型水庫自崖壁上鑿出,1971年收藏於漢中市博物館。
石門頌上承篆隸,下啟行草,素有“隸中草書”和“草隸鼻祖”之稱。刻石字隨石勢,縱有行,橫錯落,參差有致;結體寬宏橫逸,字形扁方,筆畫舒展,多用圓筆,少有雁尾,波磔明顯,凸顯出由篆而隸的嬗變過程。其起筆毫端逆鋒,運筆遒勁沉著,收筆圓勁回鋒。書風雄健大氣,不拘繩墨,不作修琢,殊無矜持。清代張祖翼因此評價道:“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民國年間,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綜合性辭典《辭海》,封面“辭海”二字,即取自於石門頌。
西狹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亦稱《李翕頌》《黃龍碑》,位於甘肅省成縣天井山魚竅峽中,因高處半崖,深凹崖壁,不被日曬,又避雨淋,且為籐蘿遮蔽,常人難以接近,故保存完好,迄今未損一字。西狹頌鐫刻於東漢靈帝建寧四年(171),通高220、寬340厘米,由額、圖、頌、題名四部分組成。上為篆額“惠安西表”;額右下方為“邑池五瑞圖”,分別刻有黃龍、白鹿、木連理、嘉禾、甘露降及承露人圖像6幅、題榜15字,圖文相映,虛實相間;額左下方為“頌”,外呈正方形,縱橫皆145厘米,陰刻,20行,凡385字,記述武都太守李翕的家世、生平和率眾修治西狹閣道,以及歷任地方行政長官治政有方、民樂其居的政績。文末有撰刻並書丹者“仇靖”兩字,開創中國歷代書家落款先例。2001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狹頌刀法遒勁,刻字清晰,書法篆意楷形,剛健整飭,方勁靈動;結體寬博疏朗,氣勢開張;用筆方圓兼備,提按分明,頓挫有致,多方筆起收,取中鋒行筆,兼參側鋒作波磔;筆畫轉折處外方內圓,方處稜角分明,圓處剛勁穩健。丁文雋《書法精論》稱其:“結構嚴整,氣象嵯峨,此漢碑中之高渾者也;結構曼妙,筆有餘妍,此漢碑中之秀麗者也;風回浪捲,英威別具,此漢碑中之雄強者也。”日本著名書法家牛丸好一譽之為“漢代摩崖的最高傑作”。
郙閣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李翕析裡橋郙閣頌》,原位於陝西省略陽縣析裡,距嘉陵江西岸江面高約8米的山崖間。刻立於東漢靈帝建寧五年(172),通高170、寬125厘米,19行,行11至27字不等,凡472字,由頌文、頌詞、頌詩三部分組成,仇靖撰文,仇紼書丹,記述漢武都太守李翕鑿石架木、建閣濟行、便利商旅、造福於民的功績。郙閣頌原刻凌空絕壁,下臨深淵,裸露於突兀岸崖的拐角,問世以來,飽受日曬雨淋之害,更為逆水行舟纖索羈絆磨損,自漢迄宋約800年間,風雨侵蝕,泐損嚴重,字多漫漶,幾不可辨。南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略陽太守田克仁擔慮摩崖剝蝕、年久絕跡,以原刻舊拓本為據,勘以歐陽修《集古錄》、洪適《隸釋》等著錄和郡志所載,按原有形制仿刻,勒石於城南名勝靈崖寺壁間。明萬歷時,仿刻亦遭剝落,時任知縣申如塤補刻90字。1979年底,當地修築公路,原刻碎裂百餘塊,散落江中,經打撈粘接、補合復原後,嵌於靈崖寺前洞右側西崖下,現存220餘字。
郙閣頌結構嚴整,佈局綿密,自成一家,獨具丰標。書法方整挺健,俊逸古樸;單字結體內斂,四角方格撐滿;用筆厚重沉穩,波挑短粗不揚;筆與筆、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空間緊縮,章法粗厚凝重。清代萬經《分隸偶存》贊之:“相其下筆粗鈍,酷似村學堂五六歲小兒描朱所作,而仔細把玩,古樸、不求討好之致,自在行間。”
“東漢三頌”歷來為書家所珍愛、推崇,迭見文人墨客題詠和金石學家著錄,在海外亦頗有盛譽,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更是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