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秋山問道圖》宋代 巨然
巨然,原姓名不詳,生卒年不詳,鍾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說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早年在江寧開元寺出家為僧,學畫山水,師法董源。此畫是南派山水畫派之祖巨然的代表作,曾被宋朝蔡京及明清內府收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上主峰居中,這是五代宋初的典型構圖。山峰石少土多,氣勢顯得溫和厚重。與北方畫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畫風,趣味完全不同。中部,山間谷地,密林之中茅屋數間,一條蜿蜒的小路,繞過柴門,通往深谷。茅屋中依稀可見一人坐於蒲團之上,右邊一人側身對坐,大約就是問道者。山高密林,寂然無聲。正是談禪論道,修身養性的極佳妙境。畫面下段,坡岸曲折,樹木偃仰多姿,水邊蒲草,被微風吹得輕輕搖擺,多少體現出秋爽的感覺。
《秋山問道圖》是一幅秋景山水畫。畫上主峰居上,幾出畫外,梳狀山巒,重重相擁,愈堆愈高,結構清楚,層次分明。山峰石少土多,給人一種溫和厚重之感,與北方畫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畫風完全不同。畫面中部山問谷地,密林之中若隱若現有茅屋數間,林麓間小徑縈繞,曲徑相通。透過敞開的柴扉隱約地似可辨出茅屋中兩老者相對論道,明淨山色的渲染襯托出高士風采。畫面下段,坡岸逶迤,樹木婀娜多姿,水邊蒲草被微風吹得輕輕搖擺,秋高氣爽之感頓現心中。整個畫面給人一種幽深、潤朗的感覺,表現出寧靜、安詳、平和的靜態美感。
此圖樹木叢林的處理極為巧妙,右下角水邊的一組雜樹,隱去了近山的山腳,高低榮枯的樹梢與大山輪廓線上疏密錯落的大墨點相呼應,並將竹籬茅舍周圍的叢林和山頂平坡上的一排雜木給以氣勢上的連接,右下角水邊的三棵雜樹,和左下角的七棵樹相呼應,由於比重、大小的差異,拉開了遠近的距離。最前面倒臥在水邊的那棵樹,起著決定全局的重要作用,它支撐著全圖的重心。沒有它,主峰就顯得頭重腳輕而感到不穩;沒有它,左右兩叢近樹就覺得呼應不起來,澗邊碎石的佈置也少了曲折變化,會顯得單調;同時左右山腳間,貫穿小路直到竹籬茅屋的山口,也會感到太露和洩氣。總之,這棵樹在全圖的經營位置中是個關鍵。至於山頂上、溝壑間排列的小樹,其間倚側曲直,疏密濃淡的變化,是根據山石的輪廓結構而作取捨安排的,所以能自然而生動地和山石融合在一起,右面中部山頭的幾排小密林,隨著山勢走向漸次推向主峰,小樹的分佈,聚散相宜,主次分明,隨著山勢呈現出“S”型的連貫性。小樹的另一種作用,是把山石輪廓交界處所造成的刺眼的夾角破掉,在大山的長而平緩的輪廓邊緣上安排好小樹,可增加層次,並打破輪廓線的重複感和單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