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紫砂壺的製作過程中,尤其在濕坯乾燥發白前,在泥坯的表面會產生白色斑點,類似江南黃梅天物體表面的霉斑,行內俗稱茶壺「發霉」燒結後有的呈密密麻麻的黑色斑點;有的呈類似無毛的生豬皮,表面凹凸不平、坑坑窪窪,壺也成為了次品。紫砂壺為什麼會「發霉」?由於鹽析過程中鹽類結晶時需要時間,乾燥時坯體表面所處的環境決定了結晶的程度。夏天由於氣溫度高,空氣中濕度小,坯體表面水分揮發快,表面發白快,鹽類不易在坯體表面結晶,故天熱時結晶現象(發霉)不是太嚴重;反之,天冷及黃梅天則非常嚴重。
那導致結晶(發霉)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一:泥料的渥堆、粉碎方式的改變
歷史上的泥料是放在露天日曬雨淋,雨水的沖刷使泥料中一部分可滲性鹽隨雨水流走,減少了泥料中的可溶性鹽分。且一般的粉碎加工工藝是靠碾輪或破碎機撞擊破碎,在泥塊由大變小的加工過程中,天然泥料的鹽分無法流失。
原因二:泥料中加入的睡的成分的改變
以前,紫砂泥料中添加水是河水、井水或天落雨,當時,自然界中污染少,水中幾乎沒有多少鹽份。1958年後就開始使用淨化水的淨化劑,淨化劑主要有聚鐵類鹽或聚鋁類鹽。這樣,雖說水淨化了,但剩下一部分淨化劑產生的離子未沉澱而溶解在水中,故自來水中殘留了很大一部份的亞鐵離子、硫酸根離子、鋁離子。泥料中加入自來水也帶入了大量的可溶性鹽。當茶壺的泥坯乾燥時,這些可溶性的鹽也隨水分蒸發從泥坯的毛細管孔口其濃度達到或超過飽和的濃度,產生鹽析形成晶體。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