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之最,歎為觀止!(共6張圖片)
  • 25年1月6日 22:3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紫砂很早就有,一路發展,直到宜興紫砂聞名天下,才奠定了紫砂的正統。幾百年間,紫砂浮浮沉沉,名家輩出,精品傳世。現今,紫砂壺有哪些之最呢?

  最有名的紫砂壺 

  相傳供春壺是明代正德年間,一個叫供春的人製作的。傳說他姓龔,名供春。供春是一位官員的書僮。供春陪同主人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會做紫砂壺,供春就偷偷地學。後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澱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並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後,這把壺非常古樸可愛,於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人們都叫它供春壺。 

  供春壺的發現源於1928年,愛國人士儲南強在蘇州雜貨地攤上偶然發現了一把古拙的紫砂壺,壺把的款識“供春”二字,儲向攤主瞭解該壺的來龍去脈,得知該壺曾由蘇州吳大澂家收藏,確係珍品。當初吳大澂得壺時已無壺蓋,就請制壺名手黃玉麟重配了一隻南瓜的壺蓋。後來著名山水畫家黃賓虹見了,認為樹癭壺配南瓜有些不倫不類。儲南強又請近代紫砂名手裴石民重新做了一隻樹癭壺蓋,狀如靈芝。在壺蓋的周邊外緣,刻有宜興金石書法家潘稚亮的兩行隸書銘文:“作壺者供春,誤為瓜者黃玉麟,五百年後黃賓虹識為樹癭,重為蓋者石民,題記者稚君。”現藏北京歷史博物館。

  出土最早的紫砂壺 

  1965年南京市博物館發掘了南京中華門外馬家山一墓葬,墓中出土一把紫砂壺。墓主吳經,為明代司禮太監,從出土的磚刻墓誌可知,吳經下葬於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表明此壺差不多與供春是同時代的作品,這是目前唯一有絕對紀年可查考的我國早期宜興紫砂茶壺,只是壺的製作者不得而知。 

  這件提梁壺,通高 17.7厘米,口徑7.0厘米。壺身渾圓周正,近底部略收縮,提梁彎曲呈兩個倭墮的拱形,後部有一個小系,兩頭與腹肩相接。壺蓋扁平,壺鈕呈葫蘆狀。壺蓋與壺腹吻合不是常見的子母口,而是蓋內安一個“十”字形紫泥筋,使壺蓋穩定於壺口上。壺嘴與壺身相接的壺面正方,環繞壺嘴根部,塑貼有四瓣柿蒂紋,壺嘴單孔與壺相連。壺泥色紅褐,質地比較粗糙。 

  壺身的一側,還粘著淺土色的斑塊做工粗放,可以看出,明早期紫砂壺是實用器,而且和民用缸同燒。紫砂觀賞壺是從民間紫砂實用器中分出來的,時間在明晚期左右。這把有確切年代紫砂壺,對研究我國宜興早期紫砂壺的製作、燒造,以及紫砂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最貴的紫砂壺 

  最貴的紫砂壺是在2015年東正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以9200萬元成交的松鼠葡萄套組。 

  1955年,應人民大會堂的定制需求,顧景舟制此套松鼠葡萄茶具,做為對新中國的獻禮。作品壺身形制巨大,壺身容積達1400cc,一壺、一糖缸、四杯、四托,共計十頭,杯碟成套,更有造型得西制之意的糖缸成為又一大亮點。壺、缸、杯無論造型、裝飾風格統一,營造出一個愜意、天然為伴的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品茗之時,欣賞其靜中有動,別有一番情趣。此套顧景舟花器巨製不僅形制恢宏,造型飽滿,而且是不為多見的顧景舟花貨作品,熔多種技法一爐,可謂巧奪天工;十頭成套更是難得珍稀,堪稱顧景舟制壺中的絕世翹楚。

  最大的紫砂壺 

  這把巨型壺由江蘇省巨壺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劉根林製作。1998年,劉根林去景德鎮調研時,發現有人製出了一對巨型花瓶,劉根林返回宜興後先修建了一座高4米、寬2.2米的巨窯。經過多次實踐,最終取得了成功。 

  這個紫砂壺高3.5米,直徑1.83米,重980公斤,可容水2.76噸,由劉根林帶領江蘇省宜興市巨壺堂10餘名工匠選用1.5噸紫砂泥、耗時7個月製作完成。據瞭解,這個紫砂壺擁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頒發的世界"最大紫砂壺"證書。

  最扁紫砂壺 

  10年10月25日,北京國際茶葉博覽會展出一把非常小的紫砂壺,,吸引觀眾紛紛駐足觀賞。紫砂壺高19.07毫米、寬119.53毫米容積41.92毫升,由宜興紫砂藝人秦午南創作的,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確認為"世界上最扁的紫砂壺"。

  最小的紫砂壺 

  宜興蜀山老街上,紫玨軒主人周玨偉曾製成一個比黃豆還小的紫砂壺,參觀者絡繹不絕。2009年,他再創製出一個比原先更小的微型壺。與綠豆相差不多大小的微型紫砂壺,確實讓人歎為觀止!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