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建盞是宋時風靡全國的著名茶盞,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建盞都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底部產生粘窯。建盞的八個種類分別是:金兔毫盞、銀兔毫盞、供御款的褐色兔毫盞、黑盞、藍盞、鷓鴣斑盞、油滴釉盞、曜變天目盞。這些建盞均是青黑泛藍色的黑胎,口徑、足徑、高度大致相同,全部釉面溫潤,似嬰兒肌膚微汗的感覺,寶光柔和。這八類建盞胎料一致,只是施釉不同,方致各有特色。 現在博物館和收藏界多是褐色兔毫盞和黑盞,而鷓鴣斑盞、油滴釉盞和天目曜變盞只有日本人收藏幾隻,銀兔毫盞罕見,藍盞只有記載。本文將重點介紹八類建盞特色。
一、金兔毫盞
這兩隻兔毫盞口徑均為13厘米,高7厘米。兩隻兔毫盞均釉面瑩潤,底釉為藍色亮釉,面釉是黃褐色釉,寶光柔和。黃褐色的釉在高溫下順著藍釉垂流向下,隨著溫度的減弱而停滯,出窯即成為「金兔毫盞」。製作時先施藍釉為底釉,再以少量的黃褐色釉塗在碗口,高溫下黃褐色釉稀釋流淌,逐成「兔毛」狀態。這兩次施釉均施於生坯上,在嚴格掌握溫度的情況下才燒成的,溫度高了或者低了都不能燒成兔毛狀態。帶「供御」款的那隻金色兔毫美麗,金條柔長細蜜,當為專供皇家製作的金兔毫精品。
二、銀兔毫盞
銀兔毫是比較罕見的一種珍貴茶盞,宋徽宗所說的「玉毫條達者為上」即指這種盞。銀兔毫茶盞的用釉獨特,是在藍釉上施一種銀色的釉。為防出現鐵褐色,施釉之前在生坯上塗一層含鐵分子少的化妝土。由於釉料配合技術失傳,今人未能仿製。其它製作過程與金兔毫相同,但工序更為細緻,成品殊為可貴。
三、帶供御款的褐色兔毫盞
帶供御款的褐色兔毫盞由於是為皇室製造,用工更為精細。先在生坯上上一層黑釉,再於黑釉上部塗一種獨特的醬色釉。在濕胎碗底用竹刀刻出「供御」二字,筆畫上有壓刀泥和毛刺。
四、黑盞
黑盞是最普通的民用盞,存世量大。胎泥粗糙,製作簡單。它是在生坯上只掛一層黑釉燒製,口沿和盞外釉下可見釉薄處所露的褐色鐵銹。這種鐵銹與上述金、銀兔毫口沿的褐色不一樣的。釉的顏色是鐵與黑釉結合的顏色。釉面溫潤如玉,有肌膚出汗的感覺,手指寫字,永不乾澀。
五、鷓鴣斑盞
鷓鴣斑盞製作難度極大,成品極少。鷓鴣斑盞需要在生胎上刷一層特殊的黑釉入窯燒製,但燒製技術要求特高,溫度相差幾度都不能成形。它們像似一種有生命的生物體,所謂「魚找魚,蝦找蝦」,找到以後又各自劃分自己的勢力範圍,高溫下聚合的獨特的釉漿兩兩斜斜相靠卻不能溶為一體,獨立卻相鄰互不侵犯。它們之間的縫隙只有零點零幾毫米。至於那獨立的較大的「鷓鴣斑」更是美幻無窮。放大鏡觀察,那誕生的千萬個「鷓鴣斑」點每一枚都是一幅絕妙的山水人物畫。
六、油滴釉盞
油滴釉是建盞名盞之一,很少有見傳世品。有的建盞都是生胎上刷黑釉或藍釉為底色,而釉滴釉和鷓鴣斑釉一樣是在生胎上刷上一層獨特的釉。這種釉在高溫之下某種分子聚合而成為「油滴」狀態,這種油滴是在表面釉層中形成的。前三幅圖片是建窯油滴釉盞,後四幅圖片是華北油滴瓷器。建窯「油滴」並不浮在釉層表面,是浮在釉層之中,是在釉的光膜之下。華北油滴分為兩層,表面上的「油滴」呈雪花狀態,用砂紙打磨後在釉層中隱約可見釉中的「油滴」。這兩種不同的「油滴」是各用不同的釉而產生的。它們與建窯其它茶盞表面所用黑釉不同,但均在高溫狀態下釉汁不流動,口沿不脫釉,底緣不滴釉。
七、曜變天目盞
中國沒有曜變天目盞,日本有幾隻作為國寶收藏。曜變天目盞其實與其它建盞一樣,用黑釉鋪底在生胎上,點綴一些含有某種成分的釉,在高溫下所產生的窯變。這種窯變色彩多呈蘭色,摻雜黃綠色,在特殊的光照下顯得妖嬈美麗。這盞並不神奇,但它的絕妙窯變卻值得研究。建盞底釉有些是施藍釉的,曜變天目盞特點是「天目」呈藍色,因底釉的成分含有某種藍的元素,在高溫下那種元素被淡化了卻又淡化得不均勻,所以出現了象眼睛一樣的圖案。這種盞和其他盞不同處還在於它是特高溫燒成的,燒成溫度大約在1330度以上。
八、藍盞
建窯藍盞只見記載並無實物。藍盞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時的邊緣上的。那藍藍得深切,藍得深邃。更為神奇的是盞內盛上水即見盞底一片金珠,所以也稱為「金珠藍盞」。在修淨的生胎上施以厚厚的藍釉入窯燒製,火候過了「玉條」被熔化了才現出藍盞本色。因天下無二,這藍盞亦給人以一種神秘以致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