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西晉青瓷虎子
這是一件西晉時期的青瓷虎子(圖1),虎子通長25、高19.5、寬11厘米,該器為猛虎造型,以虎嘴作流,虎頭昂首上仰,雙眼圓瞪,五官刻劃生動逼真頗具威嚴。腹部刻劃雙翼,紋飾清晰,刀法有力。腹下有四足作俯臥狀,末端附一尾。拱形提梁,上刻有繩紋。這種青瓷虎子是六朝青瓷中具有代表性的品類之一。上世紀50年代曾有學者觀點認為虎子是盛酒器或盛水器,理由是伴隨虎子出土有碗和五盅盤。1955年在江蘇省南京市光華門外大校場趙士崗第4號磚室墓中出土有一件器身左側向後帶有“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字樣的三國青瓷虎子,而後來人在轉輾引用這則材料時,忽視了虎子的右側橫背近提梁下方還有“矢乃宜”三個字。故有學者臆斷認為在封建等級社會當時人不可能將帝王的年號寫在溲器之上進而否定虎子的功用。
圖2 浙江蒼南縣元嘉十二年墓出土青瓷虎子
新中國成立之後歷次科學考古發掘發現虎子位置通常在“墓室的前方,中部一側或甬道內,即放置在死者足部和腰部”,並且虎子都出現在男性墓或夫妻合葬墓的男性一邊,這也說明虎子是作為溲器(尿壺)之用。
古人為何採用老虎造型製作溲器,有記載與西漢時期名將李廣有關,《西京雜記》中有“李廣與兄弟共獵於冥山之北。見臥虎焉,射之,一矢即斃斷其髑髏以為枕,示服猛也。鑄銅像其形為溲器,示厭辱之也”。而後世又將虎子造型衍生出了一則有趣的神話故事,元代陳芸的《芸窗私志》載:“客問瑤卿曰:‘溺器而曰虎子,何也?’答曰:‘神鳥之山,去中國二十五萬里,有獸焉,名曰麟主,服眾獸而卻百邪。此獸慾溺,則虎伏地仰首,麟主於是垂其背,而溺其口。故中國制溺器,名虎子也。’”在元代人的筆記中溲器塑造成伏虎的形狀是來源於麟主拿老虎嘴當尿壺的傳說。
但從考古發現情況來看,早在東周時期就有虎子造型的溲器出現,如1980年長沙五里牌墓葬出土了一件戰國木製漆器虎子,1985年鎮江丹徒諫壁鎮出土了一件春秋時期的青銅虎子。《風俗通義·祀典》曰:“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由此看來以老虎造型作為溲器,可能帶有祛穢辟邪之意。三國西晉時的人普遍使用老虎造型的虎子,到東晉時期逐漸發生變化,使用虎形虎子的極少,大多數人使用圓形虎子,並且延續到南朝時期(圖2)。這時虎子已和今人所使用的外形相差不大了。
另外“虎子”一詞見於東漢鄭玄所注《周禮》:“褻器、清器,虎子之屬。”《漢官儀》中亦有記載:“侍中,左蟬右貂,本秦丞相史,往來殿中,故謂之侍中。分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到唐代,為避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虎諱,虎子改稱為“獸子”,唐顏師古曰:“獸子,褻器,所以溲便者也。”再往後就直接以其功用給予命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