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窯斗笠碗(共4張圖片)
  • 25年8月5日 11:2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提供一個精美的吉州窯碗的高清圖給大家,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個精美的吉州窯碗

一個精美的吉州窯碗

一個精美的吉州窯碗

一個精美的吉州窯碗吉州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作為江南地區(江西吉安)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它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漢民族藝術特色。吉州窯的豐富燒瓷,經驗和名工巧匠對江西地區瓷業的發展提高,曾起過相當重要的促進作用。吉州古窯興於晚唐,盛於兩宋,衰於元末,因地命名,因當時永和又為東昌縣治,故又名東昌窯、永和窯。吉州窯產品精美豐富,尤以黑釉瓷(亦稱天目釉瓷)產品著稱,其獨創的「木葉天目」、「剪紙貼花天目」和「玳瑁天目」飲譽中外。 [1]  灑釉、虎皮天目等也是吉州窯的標誌性品種。卞向和在對中國陶瓷發展中對吉州窯有過認識,他指出:吉州窯在中國陶瓷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吉州窯不僅將中原的制瓷工藝溶於之中,還將吉州本地的人文情趣繪於瓷器上,並在造型,瓷的機理上有新的變化,使吉州窯成為中國瓷的重要品類,才使古代的歐洲、中東各國的王室貴族愛上吉州瓷。吉州窯瓷器種類繁多,紋樣裝飾豐富多彩。按胎釉可分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繪和綠釉等類。在裝飾技法上採用木葉、玳瑁、灑釉、剪紙、貼花、剔花、印花、彩繪、劃花、堆塑和絞胎等,變幻無窮,在瓷器的實用性與藝術性上得到統一。青瓷類有青綠、米黃、醬褐等釉色。在醬褐釉瓷方面本覺寺窯床底下層和同層位的天足嶺堆積層中發現有醬褐釉豌、罐和短流注壺等一類器物。這兩處都是未經擾亂的堆積層。它的燒造方法和浙江紹興出土的三國青瓷及唐越窯燒造技法相同,使用的是高嶺土襯塊燒。此類器與豐城洪州窯晚唐間燒造的短流注壺、雙系罐,河南鶴壁集窯瓷壺、注子和雙系罐等相近似。青瓷器質粗夾細砂,胎釉間先施一「化妝土」,再燒一層醬褐釉。釉不及底,碗內襯貼五六塊高嶺土,以免疊燒時搭釉。這些產品的燒造年代可提早到唐代晚期。青灰、米黃釉瓷器在尹家山嶺、上蔣嶺、茅庵嶺等均有出土,胎質灰白,較堅,數量很少,與吉州窯的胎質相同。主要器物有蓮瓣紋高足杯、刻畫纏枝暗花碗、淺腹盤、鼎爐、圈足盤、素面高足杯和碟等,有的施釉不及底,開冰裂細片。盤、碗和素面高足杯等,底露紫紅色不施釉”血底足”,其中蓮瓣紋高足杯似五代期間燒造,其他器物均見於江西省南昌、清江、東鄉和新乾等地宋元墓。從胎釉分析,應是吉州窯燒造。有的如仿龍泉釉高足杯,因火候、胎土和燒造技術上的差異,釉色青中泛黃。乳白釉瓷類胎質灰白較細。以碗、盞、碟、缽為多。釉色白中泛青黃,釉薄不及底,近似早期影青瓷。底足切削較粗糙.底式有平底、圈足之分,有的圈足高達2.7厘米。乳白釉瓷以碗為多,窯床底下堆積層所出厚唇和折唇碗始燒於晚唐五代,至元代末期。碗內底一般多印有「吉」、「記」、「太」或醬釉書以「吉」、「記」、「福」,少數器書「慧」、「太平」和「本覺」等款識。常見器型還有玉壺春瓶、器蓋、粉盒、小罐和玩具等。乳白釉瓷以印花裝飾為主,多見於碗、瓶和碟一類器。印花碗內底多飾梅花、纏枝花卉、雙魚戲水或鳳采牡丹圖案,口沿空間以回紋填補。玉壺春瓶器腹兩側壓印一組鸞鳳主題圖案,圖案以外的空間部位飾以纏枝牡丹,近底部環以凸如意首紋一周。主題突出,紋樣嚴謹精緻,佈局勻稱明麗,達到了裝飾與造型的統一,具有定窯型印花瓷的典型風格。這說明吉州窯不僅富於創新,還善於博采眾長。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