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如何辨識琺琅彩瓷,琺琅彩瓷亦被稱為瓷胎畫琺琅,是由銅胎畫琺琅即掐絲琺琅演變而來。清康熙34年,宮廷工匠開始將銅胎畫琺琅的技法,移植到瓷胎之上,並成功創燒出瓷胎畫琺琅這一新的瓷品種。琺琅彩瓷的鼎盛期是雍正到乾隆時期,其中雍正時期的琺琅彩瓷水平最高,且工藝最美,至乾隆時期之後便慢慢轉向粉彩,出現琺琅彩和粉彩共存的瓷器。
如何辨識琺琅彩瓷呢?可從以下7個方面進行考察:
1、造型。琺琅彩瓷的造型多為碗、瓶、鼻煙壺等日用的小瓷件,或是一些動物擺件。因而多為小件瓷品,過一尺的則十分少見。
2、底釉。康熙時期的琺琅彩瓷為滿地鋪彩,色彩濃烈。雍乾之後,則白地漸多,底釉為純白釉,不青不黃。釉面潔淨,毫無瑕疵。
3、瓷胎。琺琅彩瓷的胎質應細膩薄透,用料及修胎規則及其考究,講究完整無缺。
4、繪畫與紋飾。琺琅彩瓷的繪畫方式多用工筆的畫法,很少用到寫意的畫法。康熙時期的紋飾為多色地,有花無鳥,色彩調配稍差於雍乾時期。雍正時期的琺琅彩瓷發展最為成熟。乾隆時期則沒有雍正時期時嚴謹,出現了琺琅彩與粉彩兼容的瓷器。
5、款識。琺琅彩瓷的款識有嚴格的制式,主要為白地書“乾隆年制”的4字藍料圖章款及少數赭色料款。一些小器由於無邊框,也有藍料,少數用紅彩。其次,還有在松石綠地上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款或“乾隆年制”4字款的款識。
6、色彩。琺琅彩瓷的色彩鮮艷且柔和,一般不會使用純色調,因而多為粉彩型的藕荷色,且達數種,其釉面不會出現蛤蜊光。
7、色料。琺琅彩瓷的每一圖案均由多種色料調配而成,因而表面光滑,有玻璃質感和光亮感。一般彩料凸出底釉1mm左右,在放大鏡下觀察能夠看到細小的開片紋。
以上信息由古董台灣提供,如果想要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