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玉製度與宗教(共3張圖片)
  • 24年8月13日 13:2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西周時,周公制禮作樂,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就是六種禮器,即“六器”,也稱“六瑞”。除六器外,周禮還規定了天子與諸侯的服飾制度,建立嚴格的等級制度。如皇帝冕冠前後備有“十二旖”,用玉288顆,玉珠使用白玉。又如“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緇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玫而縕組綬。”至此,中華玉文化完全步入禮器玉時代,禮玉製度對後世國家統治理論和文化生活影響十分深遠。

  東周時期,諸侯混戰,禮崩樂壞,西周初期制定的禮玉製度遭受了嚴重的打擊。百家爭鳴對玉器的價值和功能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討論。墨子強調“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不生”,反對掠奪戰爭,主張節約,認為“和氏之璧”等天下公認的寶物,既不能使國家富裕,也不能使人丁興旺, “費財費力,不加利”,對奢侈的用玉活動給予全面否定。韓非子則極力主張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三者結合的功力主力思想,忽視玉器帶給人的精神享受,把玉器等同於純粹的物質用品,認為“有實用價值的玉器才有價值”。孔子不僅寶愛玉禮器,而且呼籲重建禮制,將玉器人格化,提出“君子比德於玉”,從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11個方面對玉的道德內涵作出詳盡的描述。他的描述最終形成了儒家用玉體系,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儒家思想把倫理道德觀附會玉的物理特性而稱之為玉德,使其成為沿襲數千年規範人們行為道德的準則。《禮記·聘義》中,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氓者何也?為玉之寡而氓之多也?’孔子曰: 非為氓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與玉焉:溫潤而澤,仁也; 繽密以栗,知也; 廉而不歲,義也; 垂之如隊,禮也;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然,樂也;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孚尹旁達,信也; 氣如白虹,天也; 精神見於山川,地也; 塵璋特達,德也; 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如其玉’,故君子貴之也”。 在倫理道德方面,玉的品質與人應具有的道德人格融為一體。古人從視覺美,顏色美,溫潤美中感悟出人的精神世界人文主義的倫理道德規範。所以儒家提倡君子要佩玉,而目要不離不棄。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宗教的影響下形成的道教用玉方式。道教用玉方式主要包括食玉和喪葬用玉。食玉,即以玉為仙藥。古人相信玉有超自然的力量,“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認為通過服食玉石,可以達到長生不老的效果。秦漢時期,方士們以丹藥玉屑作為延年益壽的“仙方”,已開食玉風。道教出現後,這一觀念得到了大力的推崇,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盛行。“餮霞倒景,餌玉仙都”成為道士們朝思暮想的事,服玉理論也越來越多。如東晉葛洪著《抱朴子》,其中《仙藥》一卷說:“玉亦仙藥,但難得耳。“不可用已成之器,傷人無益。當得璞玉,乃可用也”。 《本草綱目。金石部。金玉類》中也記載:玉類礦物可作為藥用,有一定的療效,可用於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皮膚科等。

  喪葬用玉,以玉為眼簾,鼻塞,口塞,耳填,陰塞,糞塞,含玉,握玉(即所謂“九竅塞”),認為“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並能起死回生,利於“轉世”。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