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瓷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共6張圖片)
  • 23年6月24日 16:5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17~18世紀是東西方瓷器貿易的繁榮時代。中國作為最重要的制瓷國,是當時東西方瓷器貿易中當之無愧的主角。而這一時期,日本隨著瓷業的崛起,也加入到了外銷歐洲的行列中,與中國形成競爭。

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伊萬里」與「中國伊萬里」之爭。

外銷瓷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

日本柿右衛門古陶瓷資料館藏彩瓷盤

日本的瓷器製作始於1610年,雖然出現時間較晚,但在歸順於日本的朝鮮陶工的幫助下,以及地方政府的干預下,日本的制瓷業吸收了許多中國技術,進步很快,至1650年後便已步入成熟階段,規模上達到了量產,質量上已接近中國。

而此時中國正值明清改朝換代的動盪時期,其後續影響直至1680年隨著三藩之亂的結束而結束,這些戰亂給中國瓷業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外銷瓷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

日本栗田美術館藏彩瓷盤

面對中國瓷業的蕭條,其時作為東西方瓷器貿易紐帶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將觸角轉向了日本,希望用日本瓷器代替中國瓷器以滿足歐洲及其他地區的需求。

外銷瓷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

約1700年日本有田窯燒製的彩瓷盤

日本瓷業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遇。一方面日本制瓷技術在1650年後有了飛躍,實現了量產化,有能力承接荷方需求;另一方面,荷方的大規模訂購進一步促進了日本瓷業的繁榮和制瓷水平的提高,能更好地滿足荷方需求。

日本瓷器於1650年後開始了大規模外銷,尤其是1659年,與此前的年均數千件的出口量相比,一下子躍升至56700件,成為日本外銷瓷器起始的標誌性年份。日本瓷器進入世界市場後發展很快,從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中期這段時間,日本瓷器在歐洲創出了聲譽,得到歐洲貴族的喜愛。

其代表性品種就是柿右衛門風格瓷器和「金襴手」風格瓷器。由於日本出口到歐洲的精品瓷器均從伊萬里港口出運,故被歐洲通稱為「伊萬里瓷」。

外銷瓷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

景德鎮窯描金五彩八角盤1710~1720年燒製

柿右衛門風格瓷器出自柿右衛門窯,由酒井田柿右衛門家族創燒。其典型風格流行於1670~1690年左右,特徵是在略帶乳白色的白胎上施紅、綠、青、黃、紫等色,筆鋒纖細,也稱為「濁手」,又稱「乳白手」。

柿右衛門瓷器既繼承了之前日本瓷器受中國瓷器風格影響的傳統,又體現了日本江戶時代審美文化的特色。它的紋樣來源於中國,但構圖形式卻具有日本風味。如往往將構圖重心置於一旁而非中心,形成「偏」的風格,這恰是受了日本當時歌舞伎文化的影響。

外銷瓷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

景德鎮窯粉彩花卉紋盤1735~1745年燒製

進入1690年以後,日本瓷器逐漸形成了以「金襴手」風格為代表的「古伊萬里」風格,日本古代瓷器也發展到了高峰階段。

「金襴手」風格瓷器的特徵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結合裝飾,再施繪金彩,以大蓋罐等器形為主。由於大量使用紅彩和金彩,故顏色鮮艷,整體風格顯得絢爛奪目、雍容華貴,這與當時歐洲流行的洛可可風格的趣味是一致的。

由於日本「伊萬里瓷器」在歐洲逐漸受到歡迎,中國瓷器為了爭奪市場,也開始對這批日本瓷器進行仿製,於是被稱為「中國伊萬里」。「中國伊萬里」不僅仿得惟妙惟肖,而且在裝飾水平和瓷質上甚至還優於日本瓷器,並能以更便宜的價格參與市場競爭。

外銷瓷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

景德鎮窯粉彩人物紋盤

「中國伊萬里」和日本「伊萬里」瓷對比,兩者造型相似,裝飾上均追求金碧輝煌的效果,也都使用了18世紀「伊萬里」外銷瓷中常見的開光裝飾。不過,中國的開光內描繪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物,這在此時期的日本「伊萬里」外銷瓷中很少見到;日本瓷器則一般常繪日本人物。這說明中國瓷工在仿日本「金襴手」風格時也進行了一些改動,並非一味照搬。

由於中國瓷器的仿製品物美價廉,一段時間下來,日本瓷器競爭不過中國瓷器,最終在1757年退出了國際市場。與之形成反差的是,中國瓷器僅在1750~1755年的5年間便向瑞典出口了1100萬件瓷器。

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如日本瓷器供應量不穩定,易碎、交貨慢、交貨中常有缺斤少兩的欺騙行為、日本翻譯人員的加價等,但根本上還是因為價格比中國瓷器貴——即使問題很多,但只要有價格優勢,總還是有一定市場的。

關於日本瓷器價格昂貴這個問題,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檔案裡有很多記載。如1686年的記錄顯示,日本瓷器「如此貴以至於我們不敢也不能同意這個價格,以免將來擔責,因為荷蘭售價只有這個的一半」。又如1750年的記錄顯示,荷蘭東印度公司試圖向日本發樣訂購瓷器,但卻被開出了「離譜的不合理的」價格,因此交易未達成。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