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洪武瓷器擷珍(共11張圖片)
  • 23年1月5日 10:4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洪武時期處於由元到明的過渡時期,它既繼承了元代的制瓷工藝,又對之後的永樂朝瓷器風格產生重要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過渡特徵。

明洪武 釉裡紅牡丹紋碗

明洪武 青花番蓮玉壺春瓶

明洪武 青花瓷纏枝牡丹紋大碗

明初洪武至永樂 龍泉窯青瓷劃花芭蕉湖石執壺

明洪武 釉裡紅三友玉壺春瓶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傳承自清宮舊藏的洪武瓷多件,這些瓷器是研究元末明初瓷器最有說服力的珍貴傳世資料。本報在此擇其部分代表作品予以介紹,以饗讀者。 

  明洪武青花瓷纏枝牡丹紋大碗,高15.9、口徑41.3、底徑23厘米。 

  碗呈直口,深弧壁,矮圈足。內外壁皆有紋飾,除碗心外,其餘部位的紋飾皆沿碗心呈連續性構圖形成一圈,各圈紋飾以青線間隔。內壁近口沿處飾纏枝靈芝,中間主要紋飾區繪纏枝蓮花紋八朵,其下為回紋,碗心畫折枝牡丹花一枝呈三叉狀,各帶盛開的花朵與花苞。器外壁近口沿處飾波濤紋,中間主要紋飾區繪纏枝牡丹八朵,其下為花瓣內綴寶相蓮花之蓮瓣紋,圈足則飾回紋。全器釉白部分略帶灰色,青花釉色灰暗,多處有鐵褐色斑點,為釉料含豐富鐵質所致。器底與足底為砂底無釉,但有刷拭痕,呈火石紅色。 

  明洪武青花番蓮玉壺春瓶,高32.1、口徑8.4、底徑11.9厘米。瓶為洪武時期常見器型,一般於腹部可見一道明顯接痕,其頸部蕉葉紋、中莖留白,蓮花主紋則先繪邊線,花邊口沿留白,再染青料,此為洪武青花、釉裡紅紋飾的主要特徵之一。 

  明洪武釉裡紅牡丹紋碗,高10.1、口徑20.6、底徑8.8厘米。 

  撇口,深弧壁,平底,矮圈足。內壁繪纏枝菊花六朵,一盛開,一含苞。外壁畫纏枝牡丹花六朵,牡丹有正側面,口緣內外均繪兩個一組的回文一道。牡丹邊緣花心均留白,為典型洪武式樣。胎骨厚而粗松,紅花多呈暗紅色,釉面有直線開片紋,圈足內亦施釉。釉裡紅瓷是明洪武時期瓷器中的一個重要品類。 

  明洪武釉裡紅三友玉壺春瓶,高31.8、口徑8.5、底徑11.8厘米。 

  其胎質略厚釉裡紅髮色較暗,呈暗灰色,白釉泛灰青。瓶口折沿,直頸,頸上下微撇,腹部上斂下豐,矮圈足。 

  全器以釉裡紅繪畫紋飾,口沿內勾畫卷草紋一周,頸上畫蕉葉、回紋及轉枝花葉紋各一周。腹部繪竹、石、芭蕉三友紋,間飾靈芝及蘭草紋等,筆觸流暢,宛如一幅園林小景繪畫。腹部上方頸肩處裝飾如意雲頭紋一圈,底邊仰蓮瓣紋,足圈則畫卷草紋一周。 

  玉壺春瓶為元朝至洪武時期常見的瓷器形制之一,明初流行的執壺,壺身即呈玉壺春瓶式,其特徵即下腹碩大,瓶頸略粗,與宋代細頸、修長的玉壺春式瓶截然不同。這是一個鑒定的要點。 

  明初洪武至永樂龍泉窯青瓷劃花芭蕉湖石執壺,高31.3、口徑8.1、底徑11厘米。 

  本件執壺器身如玉壺春形瓶式,撇口,束頸溜肩,垂腹上斂下豐,矮圈足;一側為曲拱起的板狀長柄把手銜接頸與腹部;另一側為長彎流口,並以一壓印流雲紋的不規則條狀雲板與器頸銜接。 

  全器施罩青綠釉,釉色瑩碧勻潔,略現長開片;圈足底緣無釉,呈現朱褐色。器外壁與流的周壁以劃花為飾,器頸部飾蕉葉紋、回紋、轉枝靈芝紋各一周;腹部刻劃作庭園景色,於湖石、欄杆內植芭蕉樹,圖樣流露出“官樣”風格。 

  (據台北故宮博物院)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