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高溫銅紅釉瓷器分幾種?如何鑒別(共3張圖片)
  • 25年8月1日 00:1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紅釉自古受中國人喜愛,因為中國人幹什麼事情都要有美好寓意,圖著喜慶,尤其是紅色更是中國人認為大吉大利的顏色,在中國瓷器釉色種類最多的清朝自然少不了紅釉瓷器,其中康熙時期的紅釉瓷器最多,有霽紅釉、郎窯紅和豇豆紅三種。

古代紅釉都是天然著色劑的,康熙時期的紅釉瓷器以銅為著色劑,康熙時期的高溫銅紅釉瓷器主要有霽紅釉、郎窯紅釉、豇豆紅釉,其中霽紅釉和郎窯紅釉是康熙仿宣德

豇豆紅釉瓷器

豇豆紅釉清康熙時期是創燒的高溫銅紅釉,豇豆紅釉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其基本色調如成熟豇豆的紅色,但是有時候呈深淺變化的粉紅色,有時摻雜綠斑或色暈,有時候似大紅袍色澤,因為不穩定所以也叫「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臉」等美名。豇豆紅燒成難度很大,只能由官窯少量生產,僅供皇室內廷使用,且無大件器物瓷器。

豇豆紅釉瓷器等級
豇豆紅釉瓷器分為三個等級,一等豇豆紅釉為「大紅袍」;
略次者,豇豆紅釉色中含有深淺不一的斑點及綠苔,又稱「美人醉」或「美人霽」
第三等級的豇豆紅釉呈色暗褐,稱「驢肝」、「馬肺」。為下品瓷器。

霽紅釉瓷器

霽紅釉是康熙仿明代宣德紅釉的瓷器品種,霽紅釉以銅、紫英石合成,兼配碎器、寶石、瑪瑙等珍貴材料,以銅為著色劑,高溫燒成康熙時期霽紅釉瓷器胎體堅硬細密,有的釉面有細小橘皮皺紋,有的因釉層較厚而呈垂流狀,但紅釉色澤多泛黑紅,足邊往往因垂流積釉而呈黑褐色。但個別的霽紅釉瓷器較為淺淡鮮亮,色調都很均勻。

霽紅釉膽式瓶.webp

康熙郎窯紅釉瓷器

郎窯紅也是仿前朝紅釉瓷器,但是也有創新,是清代康熙時期名貴的銅紅釉中呈色最鮮艷的一種。郎窯紅以銅為著色劑,在1300℃以上的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清代的郎窯紅對燒成氣氛和溫度要求很嚴,燒製一件成功的郎窯紅釉瓷器十分困難,所以又有「若要窮,燒郎紅」。

康熙郎窯紅瓷器特點和鑒別方法
1.康熙郎窯紅具有玻璃質光澤,所以雖然仿造的是宣德紅釉瓷器,但是但比宣紅釉更鮮亮,釉色鮮紅濃艷宛若初凝牛血;
2.郎窯紅因為施釉汁厚,所以在釉面除大片紋外還有不規則的牛毛紋,器物脛下部至底邊由於釉汁的流垂凝聚而近於黑紅,器物口部釉薄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淺紅色,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脫口垂足郎不流」也成為鑒定康熙郎窯紅的一種常見方法;
3.郎窯紅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大,器物口沿處因釉薄而呈現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濃甚至釉凝成堆。

4.郎窯紅釉的器物在底足處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