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窯的工藝特點
  • 16年7月3日 15:4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長沙窯也稱“銅官窯”、“瓦渣坪窯”,為唐代重要瓷窯之一,地處今湖南省長沙北郊銅官鎮及書堂鄉石渚瓦渣坪一帶。始燒於中唐,盛於晚唐,至五代以後漸衰,現僅存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的大量釉下彩瓷器,證明了這裡是釉下彩裝飾工藝的發源地,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長沙窯是在1957年被發現的,經過多次考古發掘,已出土了大量瓷器碎片。從這些器物來看,長沙窯瓷器的胎質多為灰白色,釉色以青、綠、藍、醬、黃等色為主,釉層較厚。它們的造型美觀別緻,樣式新穎多變,尤其是瓷塑的動物玩具更是生動活潑、栩栩如生。而將文字和繪畫用於紋飾,也是它的一大特色。文字有民歌、詩文、諺語等,書寫在器物明處。繪畫有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圖案清新自然,頗具生活情趣。

長沙窯主要有釉下彩、模印貼花、貼花、刻劃花、印花和鏤空等裝飾技法,其中以釉下彩最具特色。唐代以前的瓷器多為青瓷單色釉。而自唐代以後,人們開始使用釉下彩技法,就是將鐵、銅等呈色劑摻入顏料,用毛筆在未燒製的瓷器上上繪飾圖案,然後再覆蓋上一層釉並焙燒,使色彩從釉下呈現,大大提升了美觀度。這種技法是陶瓷製作和裝飾技法上的一次重大進步,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長沙窯發現以前,人們只能找到最早為宋代生產的此類瓷器。而長沙窯出土的一些釉下彩瓷器都有銘文標示“元和三年”(808年)、“開成三年”(838年)、“大中九年”(855年)等紀年,因此可將釉下彩出現的最晚年代前推至唐。同時根據唐代關於湘瓷的一些文章詩句,並結合考古的地層關係,這裡也被基本認定為就是釉下彩的發源地。

以上信息由古董台灣提供,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