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正面
這件銅熏爐(見圖),爐身長24.4、寬18.2、高(含提梁)18.6厘米,總重1434克;爐蓋長18.7、寬14厘米,重272克。整個爐蓋、爐身佈滿了由捶揲、鏨刻工藝製作出來的多種複雜的花紋,彰顯了製作者高超的技藝。
側面
“張鳴岐制”底款
爐蓋正面是捶揲與鏨刻出的鏤空纏枝牡丹,側周,正面、側面各有兩朵鏨刻出來的點狀花紋地纏枝蓮花對稱分佈。
爐身斜溜肩,肩部佈滿珍珠地纏枝菊花,且兩兩對稱分佈。爐腹部分割成了八個冰裂紋地開光區域,遍佈吉祥圖案。爐身四個轉角的地方各有一個相同的開光博古圖,主紋飾都是梅瓶裡插著一朵盛開的牡丹花,邊上還有寶劍等飾物;兩個正面開光區域圖案面積最大,花紋也一樣,正中間是一頭身披華麗服飾的大象,背著一個插花的花瓶邁步前行,寓意太平有象;梅花、松樹、靈芝、仙草、山石等環繞在大象周圍;左右兩個側面的開光區域花紋一樣,都是靈芝、仙草、山石等。
爐底四周呈“回”字形內凹,形成圈足,爐底部中心捶揲有豎排繁體陽文“張鳴岐制”。查資料可知,張鳴歧是明嘉靖至萬曆年間浙江嘉興人,善制銅爐,用料講究精銅,銅質純淨,可塑性強,造型樸實而富於變化,紋飾多為冰裂紋及纏枝菊、梅、牡丹等,華麗精美。
這件提梁銅熏爐,富麗莊重,個頭兒較大,主要由白銅製作(爐底是紅銅),包漿厚重。尤其爐蓋、爐身所施工藝細膩精心,在該銅熏爐外部很難發現接口處痕跡,只有沿內壁仔細觀察,才可見細微的鑄造范痕。這種製作技術主要體現了成熟於我國唐代的錘揲工藝,充分利用了銅質地比較柔軟、延展性強的特點,用錘敲打銅片而成各種器型和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