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青釉瓷香薰(共3張圖片)
  • 21年6月13日 17:0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燃香之習,始於商周時期,周人升煙以祭天,稱作“煙”或“煙祀”,“煙祀”所指的一是點火升煙,二是煙氣為香氣,以香煙祭神,就是後世所謂的“燒香”。漢代受神仙方術思想的影響,出現了專用的香薰,香薰作為祀神、拜祖的祭祀用品逐漸流行起來。

圖2

圖3

  六朝時期,隨著文人意識覺醒、佛教影響加深,文人士大夫多好薰衣沐浴,以香薰衣,薰香之風更成為上流社會的時尚,男子薰衣之風尤為突出。北齊文學家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篇》說:“梁朝全盛之時,貴族子弟,……無不薰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簷車。”《襄陽記》載有一則流傳更廣的典故——荀令衣香,講的是三國魏時期的首席謀臣荀彧。據說“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成為當時薰香的代表。因此,六朝時期各種形制的香薰就多了起來。再加上從南海乃至遠西的龍腦、蘇合等樹脂類香料傳入,香料要在爐下承以炭火,所用香薰有所改變,出現了承盤三足香薰、博山香薰等。現介紹幾件鎮江博物館藏東晉青釉瓷香薰。 

  越窯青釉瓷香薰(圖1),通高17.1、底徑11.3厘米。蓮蕾狀鈕,球形腹,腹為三層鏤孔,孔作三角鋸齒狀,三蹄足,下承三足盤。盤圓唇,平沿,淺腹,平底,三蹄足。胎淺灰色,全器施釉,釉色青黃。 

  洪州窯青釉瓷香薰(圖2),高14.2、口徑8.2、底徑9.7厘米;平唇,口下為三角形鏤孔兩層,腹半球形,下為碗形承盤,平底。裊裊煙氣從鏤空中飄出,繚繞於爐體四周,宛如雲霧繞海上仙山。 

  德清窯青釉博山瓷香薰(圖3),高20.8、底徑13.5厘米。蓋作蓮瓣形山峰重疊狀,分為3層,每層5峰,交錯排列;在二三層的峰後有10個鏤孔,為出煙孔,圓頂上附扁平半球鈕;下由腹、承柱和盤組成,腹半球形,腹間有平行弦紋兩組,承柱矮,承盤平底。胎灰色,全器施釉,底部無釉,釉色青綠,色澤滋潤。梁吳均《行路難》:“玉階行路生細草,金爐香炭變成灰”;唐李白《楊判兒》詩:“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將博山爐的薰香方式描繪得很清楚。 

  香薰是六朝墓中常見的器物,它的功用是燃燒香草香料以薰染衣物,淨化空氣,驅除室內污穢之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