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 洪武 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截止目前,尚未發現帶真正洪武官窯紀年款的瓷器實物。因此,在明代早期瓷器的研究中,洪武瓷器的真實面貌如何,仍是一樁正在探索的懸案。
由於這一時期的完整器物很少,過去有人曾經斷言:「洪武無瓷器」。但江西省玉山縣發現的「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紀年款的民窖青白釉罐,提出了有力的反證。近年來,隨著研究工作的進展,對元末和洪武瓷器的分期問題,國內外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過去人們常籠統地認為元代瓷器粗大、厚重、拙笨,現在看來,這種說法似失之偏頗。新中國成立後,在考古發掘和其他出土物中,陸續發現了許多細緻精巧的器物,尤其是一些青花和釉裡紅品種更使人耳目一新,引起國內外同仁的極度重視和關注。如河北省易縣出土的元代青花月影梅高足碗,北京市元大都遺址出土的青花松竹梅菱花口盤、青花鳳首壺,湖南省博物館所藏青花蒙恬將軍玉壺春瓶,南京市博物館所藏元代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大梅瓶,河北省保定市出土的元代青花釉裡紅鏤雕開光蓋罐,以及江西省高安縣窖藏出土的一批元代青花和釉裡紅器等。這些實物足以證明,元瓷並非都是「粗大厚笨」;並告訴我們,不能用絕對的、一成不變的眼光和方法去認識事物,在瓷器鑒定中尤其是這樣。精緻細膩的器物和粗糙低劣的器物往往在同一時代並存,以偏概全的說法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至於元代青花和釉裡紅何時燒製成功,現有兩種說法:一為元代中期,一為元代末期。目前大多傾向前者,認為元代中期青花和釉裡紅已經燒製得相當成功。實物證實,元代青花和釉裡紅瓷器在開始製作時,燒製技術並不好,呈色不純正,多為灰色或黑色;而到了元末,由於經濟衰退,瓷器生產技術低下,粗製濫造的結果,已經燒製成功的青花、釉裡紅,又再次出現這些灰暗的色調,如常見的大罐之類,往往把青花的藍色燒成了黑色或灰色,釉裡紅也多燒成釉裡黑、釉裡灰或釉裡褐。
國內外學者對我國陶瓷史的研究,已形成「元代熱」,尤其傾心於元末明初瓷器的分期問題。在探討洪武的瓷器時,要以全面的、綜合的觀點,注意到此朝正處於元、明交替之際,在分期斷代時,要同時兼顧元、明兩個時代的瓷器特徵,尤其應當聯繫元末瓷器的各個細部,承上啟下地分析鑒定,才能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